頸椎病的?品诸惙

時間:2011-12-30來源:青島健康醫(yī)療頻道

   頸椎病的分類,至今意見仍不一致。如Spurling等按致壓物來源分類,把頸椎病分為椎間盤突出癥型、骨贅型及骨關節(jié)型等。Stookey按壓迫位置分類,如中央壓迫或雙側壓迫脊髓型、單側壓迫脊髓型、側方壓迫神經根型等。Jung、Keher和躬森健的分類是:局部型、神經根型(頸臂型)、脊髓型、椎動脈型(頸腦型)、混合型等。國內通用的分類方法:如局部型頸椎病、神經根型頸椎病、椎動脈型頸椎病和脊髓型頸椎病等。但對?漆t(yī)生來說,這顯然是非常不夠的,因為它并未反映出本病的實質。要想全面地、正確地判定患者的病情,必須對其分類與分型加以研討。作者參閱國內外有關文獻,結合臨床的實踐總結,認為頸椎病的?品诸惙ㄝ^好。它既能反映出本病的病因與病理改變,又能為其治療方法選擇及予后的判定提供依據,F(xiàn)將頸椎病分類法闡述如下:

  1頸椎病的分期與分型標準

  (1)明確病變的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實質; (2)明確病變的特點; (3)明確對治療方法的選擇; (4)便于對其預后的判定。

  2頸椎病的分期

  根據前述標準,提出以下四期:

  2·1頸椎病前期指X線片上有各種程度不同的退變,但無臨床癥狀與體征者,亦可稱之謂“頸椎退行性變”,而不冠以“頸椎病”前期的帽子。(1特點: X線片上有退行性改變,如骨刺形成,但無癥狀與體征。(2)臨床:勿需特殊處理。(3)預后較好。

  2·2頸椎間盤癥期指病變以頸椎間盤退變?yōu)橹髡。為頸椎病早期階段。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單純性椎間盤癥。(1)特點及診斷要點:頸

  部不適,發(fā)脹及頭頸在任何體位均欠舒適感;無其它體征;X線片示有頸椎生理曲線改變。(2)治療原則:以保護及消除誘發(fā)因素為主。(3)預后均較良好。第二階段:椎間盤突出癥。病因病理及發(fā)病機制:在頸椎退變開始,主要表現(xiàn)為髓核和纖維環(huán)的脫水、變性與張力降低,進而引起椎間隙的松動及不穩(wěn),內外平衡失調及頸肌防御性痙攣,且直接刺激竇一椎神經末稍,而出現(xiàn)以頸部癥狀為主,于晨起、過勞、姿勢不正及寒冷刺激后突然加劇。(1)特點及診斷要點:頸部酸、脹、痛癥狀持續(xù);以根性癥狀為主; X線片示患節(jié)梯形變。(2)治療原則:正規(guī)的非手術治療均有顯效。(3)預后:大多較佳。

  第三階段:頸椎間盤脫出癥。(1)特點及診斷要點:發(fā)病急劇、突然、癥狀較重,早期波動性加重,后期則呈持續(xù)性;以根性癥狀為主,可伴有脊髓癥狀,如出現(xiàn)粘連、鈣化或軟骨化等則不能還納。(2)治療原則:按正規(guī)非手術治療法1~2個療程,多可使病變轉好,故治療時機越早越好。(3)預后:早期可以治愈。

  2·3骨源性頸椎病期骨質增生性頸椎病:主要由于增生的骨刺刺激或壓迫脊髓、神經根與椎動脈者。本病的發(fā)生與發(fā)展是由于骨贅、骨管(椎管或椎動脈)與管內組織(脊髓、脊神經根、椎動脈等)三者之間的平衡失調之故。

  2·4脊髓變性期為脊髓長期受壓繼發(fā)變性者。診斷要點:病變平面以下肌肉明顯萎縮,已出現(xiàn)四肢癱瘓并逐漸加重者。既往或現(xiàn)有神經根痛者;對保守治療無效者;神經定位癥狀與體檢及病變一致者。

  3頸椎病的分型

  根據骨源性頸椎病骨贅及髓核突出部位、范圍與癥狀不同可分為六型:

  3·1 中央型指骨贅位于椎體后方中部,使脊髓及其血管受壓,而引起運動障礙為主的一系列癥狀。(1)特點及診斷要點:多呈隱性發(fā)病,以下肢運動障礙為主(一側或雙側)。因壓迫脊髓前方較粗的運動纖維與脊髓前中央動脈之故。感覺緊、脹(如縛綁腿),抬步沉重、跛行、易跌倒;下肢痙攣性癱瘓,出現(xiàn)反射亢進,膝踝陣攣等典型的錐體束癥狀;腹壁反射大多消失或減退, Babiusk征(+),可有“束胸”感,如壓力己作用脊髓深部,患者手部持物易墜落;如突然屈頸,可引起雙下肢“觸電”樣感覺;如脊髓前中央動脈受壓綜合征則出現(xiàn)四肢癱瘓;如溝動脈受壓出現(xiàn)上肢癱瘓為主的溝動脈綜合征。(2)治療要點:在試行非手術治療之同時,酌情行頸椎減壓術的術前準備。(3)預后: 早期及時治療較好如出現(xiàn)肌萎縮,示脊髓已逐漸轉入二期,預后則差。

  3·2側后型指骨贅偏向一側并引起同側神經根與椎體癥狀者多見。(1)特點及診斷要點:以同側根性刺激癥狀為主且伴有同側脊髓癥狀者, X線片示椎體后緣骨贅形成。CT檢查見骨質增生偏向一側。在局部壓力下粘連蛛網膜發(fā)生最早故應盡早治療。(2)治療原則:以正規(guī)的非手術治療為主

  多可痊愈或明顯好轉。

  3·3鉤椎關節(jié)型指以鉤椎關節(jié)處骨質增生為主。于椎動脈管壁上有交感神經的節(jié)后纖維附著,因此,當椎動脈遭受刺激與壓迫時,可有交感神經癥狀同時出現(xiàn)?煞譃橐韵氯

  3·3·1 椎動脈型指椎動脈第2段(V-2)受壓而引起顱腦癥狀者,故又稱之謂頸-腦綜合征。主要由于椎動脈的痙攣與狹窄所引起的大腦后動脈、小腦下動脈和內耳動脈等供血不全癥狀。(1)病因、病理及發(fā)病機制:①動力因素;②機械因素:如鉤椎骨質增生,髓核脫出,鉤椎關節(jié)囊創(chuàng)傷性反應;③心血管因素:如血管動力學異常,動脈硬化型改變椎間隙間距改變對椎動脈的影響,血管變異等。(2)特點及診斷要點:主要由于椎動脈供血不全引起的基底動脈缺血癥狀,有明顯的間歇,其發(fā)作與旋頸及頸部側彎活動有直接關系。主要由于內側鉤椎關節(jié)增生物直接壓迫該血管,以致出現(xiàn)狹窄、折曲及痙攣改變。臨床上動脈缺血主要表現(xiàn)以下癥狀:①局限性頸部綜合征,占90%以上;②疼痛:主要為枕后部痛和一側性頭痛,達80%以上,個別為雙側頭痛;③前庭癥狀:主要為眩暈,占80%以上;頭顱旋轉引起眩暈發(fā)作是本病特點,頭轉向健側,病在對側;④迷路癥狀:如耳鳴聽力減退、復聽等,幾乎全部都有;⑤視力障礙:主要由于大腦枕葉視覺中樞,第 3、4、6顱神經核(位于腦干內)及內側束缺血所致,輕者視力模糊,重者視力明顯下降,占13~1/2;⑥精神癥狀:占40%,如神經衰弱、記憶力減退神志恍惚等;⑦發(fā)音障礙:主要由于延髓缺血及顱神經受累占1/3,如發(fā)音吃力、嘶啞或口唇麻木等,其特點是仰頭明

  顯,低頭時癥狀緩解;⑧猝倒:占 20%,由于錐體交叉處突然缺血,而雙下肢失控,以致跌倒。無意識障礙,跌倒后可自行爬起。⑨植物神經癥狀: Horner氏征(+),即瞳孔縮小,眼瞼下垂及眼珠內陷等。(3)治療原則:以保守治療為主, 80%~90%可使癥狀緩解或消失,必要時手術。

  3·3·2 脊神經根型即脊神經根受累引起頸、臂癥狀者,故又稱之謂頸—臂綜合征。(1)病因、病理及發(fā)病機制:主要由于髓核突出或脫出,后方小關節(jié)的骨質增生, 鉤椎關節(jié)的骨刺形成,以及三個關節(jié)的松動或不穩(wěn)、移位,均可對脊神經根產生刺激與壓迫。如壓迫前根則肌力改變明顯,壓迫后

  根以感覺障礙為主,但多兩者同時存在,因感覺神經敏感性高則更早出現(xiàn)癥狀。(2)特點及診斷要點:具有典型的根性癥狀,病變主要由于鉤突內后緣處增生與變位所致。由于脊神經受壓引起,同側上肢運動、感覺與反射障礙。一般早期為刺激癥狀,后期為壓迫癥狀。根性神經肌力障礙,腱反射改變;如出現(xiàn)病理反射示脊髓同時受累,痛點封閉無效。主為手臂痛、手指麻痛。頸臂部的根性痛、干性痛及叢性痛三者之鑒別診斷要點見表1、表2。(3)治療原則:非手術療法有明顯效果, 90%癥狀緩解或消失。如無效3個月以上,有進行性肌萎縮及劇痛者,且反復發(fā)作可手術治療,以前路減壓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