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治療由毒引起的皮膚癌

時間:2012-01-03來源:青島健康醫(yī)療頻道

 中醫(yī)對皮膚癌的治療,早在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中已列專病討論。以后歷代醫(yī)家又提出了內(nèi)服與外治相結合的治療方法。近代醫(yī)家在大量臨床實踐及實驗研究中確定了辨證與辨病相結合,內(nèi)服與外治相結合的辨治模式。進一步展示了中醫(yī)藥治療皮膚癌的科學性和優(yōu)越性。

本文介紹由毒引起的皮膚癌的診療。

1)熱毒內(nèi)蘊證。

主證:皮膚癌潰爛,分泌惡臭膿液,口苦且干,低熱煩躁,大便干結,小便短赤,舌質(zhì)紅或有瘀斑點,苔黃,脈弦或弦數(shù)。

治法:清熱解毒,祛瘀扶正。

方藥:五味消毒飲(《醫(yī)宗金鑒》)加減。金銀花10g,蒲公英2og,紫花地丁20g,紫草根18g,白毛藤25g,生薏苡仁30g,麥冬18g,瓜蔞30g,茯苓15g,黃芪18g,白術12g,太子參15g,北沙參12g,甘草4g,隨癥加減。

分析:方中金銀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味昔性寒,是清熱解毒之主藥;配合白毛藤、生薏苡仨、紫草根為主祛邪。黃芪、太子參、白術、茯苓、甘草、北沙參,健脾益氣養(yǎng)陰,力主扶正;諸藥配合祛邪不傷正,補虛不留邪。本方用于皮膚癌早期,或皮膚癌合并感染或有遠處轉移,出現(xiàn)全身癥狀,屬于“反花瘡”陽癥。

2)濕毒內(nèi)蘊證。

主證:皮膚癌呈囊腫狀,呈現(xiàn)蠟色,內(nèi)含粘液,逐漸增大,若破潰流惡臭液汁,口粘、困倦、乏力、便溏,脈滑數(shù),舌質(zhì)暗紅體胖,苔厚膩或黃膩。

治法:祛濕敗毒,軟堅消瘀。

方藥:羌活勝濕湯(《醫(yī)方集解》)加減。羌活10g,獨活10g,藁本10g,白芷10g,防風10g,川芎10g,白蘚皮20g,地膚子20g,生薏苡仁30g,丹參30g,莪術15g,山慈姑15g,牛膝10g,黛蛤散20g,鬼箭羽20g。

分析:羌活勝濕湯為祛風濕、解表邪之代表方,配合辛溫之獨活、藁本、白芷,苦寒之白蘚皮、地膚子,淡滲之生薏苡仨,以增強祛濕敗毒之功效。再以丹參、莪術活血消瘀,山慈姑、牛膝、黛蛤散軟堅共達治療之目的。本方多適用于囊腫型皮膚癌。

3)肝郁濕毒證。

主證:乳頭周圍皮爛癢,時流滋水,干燥后結黃褐色痂片,乳頭凹陷,觸之堅硬。若發(fā)生在陰部可蔓延至大腿內(nèi)側和臀部,也可累及陰囊、陰唇、腋下等處。自覺瘙癢、麻木、刺痛。脈弦數(shù)、舌紅,苔白。

治法:疏肝解郁,利濕解毒。

方藥:逍遙散(《和劑局方》)加減。柴胡10g,當歸10g,赤、自芍各12g,龍膽草10g,白花蛇舌草30g,紫草15g,黃芩1Zg,夏枯草15g,土茯苓30g,絲瓜絡10g,野百合15g。

發(fā)于陰部者,加知母、黃柏、車前子;滋水多者,加蒼術、萆薢;瘙癢劇烈者,加白蘚皮、苦參、徐長卿;硬結明顯者,加石見穿、丹參、皂角刺;疼痛明顯者,加金鈴子、延胡索;盾期元氣兩虛者,加生黃芪、黨參。

分析:逍遙散為疏肝解郁之主方,配以苦寒之龍膽草、白花蛇舌草、黃芩、夏枯草、土茯苓、野百合共解郁滯于肝經(jīng)的濕毒之邪。本方適用于乳腺濕疹樣癌或乳腺外濕疹樣癌;即“乳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