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葛村子”的“遺傳基因”還在 “今天一個青島的客戶以每盒150多元的價格訂了我10多禮盒磕子。前幾天,濰坊一客戶見我制作一把魚花磕子很有韻味,直接給我留下3000多元……”提起磕子制作,有30多年制作經驗的王承厚夫婦眉飛色舞。“現(xiàn)在很多市民購買磕子就是用于家庭擺設、提升文化品位……” 所謂“磕子”,是地方方言,就是用以制作面食和糕餅的模子,在即墨市龍山街道葛村,“磕子”的制作歷史已有200多年。今年49歲的王承厚30年前就從父輩的手中學會了制作磕子的手藝。一塊普普通通的果樹木頭,在他的手中經過描描扣扣,很快就會成為刻有雙魚、壽桃、元寶、蓮蓬等象征吉祥的圖案的民俗工藝品。 為了讓磕子這種民間工藝品保持住傳統(tǒng)的特點,王承厚等葛村的農戶拒絕使用可能大大提高生產效率的電鉆等工具,仍然沿用著祖輩留下的技藝?!艾F(xiàn)在電子銀行很方便,我同客戶的交易基本上不大見面,但不論是取材還是雕刻,我從來沒有糊弄過一次客戶,可能就是因為這樣,品牌才得到了較好的保護……”該村磕子生產戶王丕利說。 “在眼下這個工業(yè)大生產的時代,這種手工藝品才有真品位,才有稀缺的價值!”隨著文化市場不斷升溫,很多城里人也前來購買磕子當作禮品贈送親友,這種現(xiàn)象使小小的磕子再度“熱”了起來。王丕煙等外出打工的農民重新回到村中做起了磕子。據統(tǒng)計,目前龍山街道葛村從事磕子生產的農戶已由低谷時的20戶增加到40多戶,一年創(chuàng)收600余萬元。 村民王承厚還有一個令他驚喜地發(fā)現(xiàn),“都說龍王的孩子會鳧水,這話真不假,我們村上幼兒園的孩子拿起做磕子的工具也像模像樣!”老王感慨,想不到“葛村子”的“遺傳基因”還在啊。(錢卓 隋信海 邵潤) “泥老虎”顯出精氣神 幾只栩栩如生的泥老虎擺在即墨經濟開發(fā)區(qū)車家溝村曹孟雨的客廳里,濃濃的年味撲面而來…… 這個從十多歲開始就制作泥老虎的老藝人沒有想到,這門老手藝重新火起來的日子,說來就來了。“農歷臘月二十以后,即墨、青島的市民上門來的就鼓了,泥老虎現(xiàn)在已賣光了,除了買泥老虎的,還有上門來學藝的呢!”他喜滋滋地介紹道。在自家客廳里,他給幾名專門從青島市區(qū)趕來的年輕人講解著制作泥老虎的訣竅,“泥老虎的制作過程比較復雜,先后得經過和泥、踩泥、制作哨子、成形、曬干、上哨、刷粉、上彩等30多道工序。一只泥老虎前后得上5遍彩……” 車家溝村制作泥老虎的歷史從1804年就開始了,在上世紀最紅火時全村80%的農戶都從事這項工作,出現(xiàn)了“家家做老虎”的盛況。但后來,這門老手藝卻因為“制作過程復雜、利潤不高”而落伍了,“前些年村中沒幾個年輕人愿意繼續(xù)從事這項工作,都外出打工了……”村里只有曹孟雨、張學義等3戶一直堅持著做下去,一年制作一萬只左右泥老虎,而支撐著這極少數“守望者”的動力,就是他們心中始終存留的、一種對傳統(tǒng)手藝的熱愛、傳承意識。 “也就是從這些老民俗手藝的身上,還能找到那種地道的年味兒,”專程從市區(qū)趕來的莫女士,把玩著手中剛買的泥老虎愛不釋手。 “只要能做出來,都能賣出去,而且這兩年泥老虎的批發(fā)價漲了近一倍。有一些市民還專門訂制了精美的盒子,把泥老虎放到了最顯眼的地方……”泥老虎市場的升溫讓張學義深感欣慰。(錢卓 隋信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