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7月30日體育專電(新華社記者 王鏡宇)2012年倫敦奧運會開幕以來,中國選手延續(xù)著在北京奧運會上凌厲的奪金勢頭。與此同時,記者留意到公眾對“失金選手”的關懷和關注。其中,獲得銀牌的舉重名將吳景彪在微博上以“這樣的結果有愧于大家”開頭的微博至今已有5萬多條的轉發(fā)和評論。很多人認為,吳景彪沒必要自責,銀牌同樣很棒。@啦娜啦_Lina說:“銀牌也是牌。誰說非得拿金牌? 你不必給自己那么大壓
????重在參與是奧林匹克精神最核心的內容,何況拿到銀牌已經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網友們的很多評論是對這一內涵非常好的詮釋。然而,錦標主義、金牌至上的毒瘤卻不是那么容易消除,這一任務需要體育主管部門、媒體和公眾共同完成。
????吳景彪的“有愧于大家”并非隨口而說,這樣的理解和表述與中國競技體育的背景和氛圍是有很大關系。細心的讀者會留意這樣的報道,易思玲在射擊項目中奪得首金之后,中國隊總教頭王義夫說:“劉鵬局長要求我們首戰(zhàn)必勝,按照劉鵬局長的指導精神,今天我們完成了首戰(zhàn)任務?!?/p>
????射擊隊有任務,舉重隊也有任務,各項目管理中心能否在奧運會上完成任務跟這個項目能夠從總局獲得的經費和資源是息息相關的,更是直接關系到運動員、教練員、項目管理者甚至地方體育局的利益。在這樣的背景下,運動員能沒有壓力嗎?失掉金牌能平心靜氣嗎?辜負了領導的期望,能不自責嗎?
????競技體育與企業(yè)生產不一樣,競技場上充滿了意外和變數(shù)。努力爭創(chuàng)佳績是對的,然而下必奪令、分配奪金任務的做法又是與奧林匹克精神有違的。其實,網友們的話非常到位,“盡力就好”,只是知易行難啊。
????割除“金牌至上”的毒瘤,首先應從體育管理部門做起。每逢奧運會、亞運會等大賽,大部分參賽國家和地區(qū)都能坦率透露奪金指標,唯有中國軍團遮遮掩掩。看似“不重金牌”,實則是對金牌得失太過介意。要想運動員少些壓力,還得管理者給他們“松綁”。
????割除“金牌至上”的毒瘤,媒體同樣義不容辭。在金牌“物以稀為貴”的年代,對金牌選手連篇累牘的報道無可厚非,也符合公眾的信息和閱讀需要。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進步,特別是微博時代、自媒體時代的到來,媒體的報道和受眾之間有著越來越多的互動。以前是媒體引導輿論,現(xiàn)在是公眾引導媒體。自行車名將黃金寶在倫敦奧運會公路賽中只獲得了第37名,而新華社體育部官方微博播發(fā)的關于他人物故事的微博迄今為止已有近5000條的轉發(fā)和評論。對金牌“審美疲勞”疲勞之后,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讀者更加關注成績背后的故事、運動員不平凡的經歷以及他們代表的體育精神給予普通人的精神營養(yǎng),公眾的支持也會鼓勵老記們去努力挖掘更多“非金”選手的故事。您想看什么,咱就寫什么。
????割除“金牌至上”的毒瘤,最強大的力量還是公眾。國家體育總局的官員常說的一句話是,“金牌少了老百姓不答應”。這樣的認知是否準確,在過去也許很難檢驗。但是,在資訊傳播更加發(fā)達、公眾意見更易表達的自媒體時代,越來越多的人可以用自己的發(fā)言來對這個問題進行投票。失掉金牌該不該道歉?周俊獲得奧運資格是為鍛煉新人還是選拔制度出了問題?您更關心金牌、獎牌的數(shù)量還是運動員的拼搏和表現(xiàn)?多少金牌算少?……這些問題在不久的將來都會逐漸得到解答,而您的答案也將在很大程度上指引媒體的報道。
????金牌誠可貴,能夠登上最高領獎臺當然值得尊敬,但是成績并非衡量和評價運動員表現(xiàn)和價值的唯一標準。在這一點上,越來越多的人正在達成共識。然而,要想真正割除“金牌之上”的毒瘤,中國運動員要完成從“完成任務”到享受比賽、享受過程的轉變,恐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上一篇:29日中國軍團奧運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