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新聞網 時評】
????2012年6月18日,全世界關注著距離地球343公里的外太空,因為地球之外,將存在6位人類,一位來自美國,三位來自俄羅斯,三位來自中國。
????當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和劉洋飄入“天宮”的那一刻,讓人不由得想起敦煌壁畫上的神女飛天,飛天是遨游天宮的夢想,而千年的夢想,今朝不再是夢想。圓夢“天宮”之際,世界驚呼,中國航天的騰飛。
????不,那是中華民族
????從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唱響外太空到“飛天”駐留“天宮”,短短42載,中國航天已具備了進入空間能力、衛(wèi)星制造能力、載人航天能力、空間探索能力、航天基礎與保障能力。鄧小平同志曾這樣說過:“如果60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fā)射衛(wèi)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的標志。”
????用“崛起”來形容中華民族的舉世成就過于靜止,因為我們正展翅上騰,不知疲乏——
????根據《2011年中國的航天》白皮書,由我國的航天產業(yè)所折射出的產業(yè)鏈,已經達到1200億元的規(guī)模。載人航天工程的相關產業(yè)直接拉動國民經濟增長。據歐美國家測算,航天領域每投入1元,將會產生7元至12元的回報。
????中國僅衛(wèi)星這一個部分,2011年就產生了數十億元的收益。中國衛(wèi)星導航產業(yè)已進入高速發(fā)展時期,預計2015年產值超過2250億元,成為我國新的經濟增長點。
????科技的騰飛同樣引人矚目。中國人追夢太空所留下印記,已經深深地改變著我們的日常生活。如方便面蔬菜包、嬰兒尿不濕,再如2008年奧運會火炬?zhèn)鬟f和主火炬的點火,其核心技術是由航天技術,特別是火箭發(fā)動機燃燒技術轉化而來的。
????上世紀60年代,美國阿波羅載人登月計劃的實施,帶動了計算機、超高強度材料和耐高溫材料等領域的一大批新興科技工業(yè)群。其派生出來的上千種成果的廣泛應用,推動了美國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據統計,我國加快了航天科技的轉換速度,近年來的1000多種新材料中,80%是在空間技術的牽引下研制完成的;有近2000項空間技術成果已移植到國民經濟各個部門。
????一些高投入、高附加值的新興產業(yè),新能源、信息、生物技術等更需要像航天工程這樣大規(guī)模的系統開發(fā)來牽引,來占據核心技術上的制高點。
????如果說中國航天折射出經濟和科技的飛速發(fā)展可以用數字測算的話,那么,它所激發(fā)出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則是無法估量的。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丁肇中19日在日內瓦說,中國航天專家依靠自己的力量將神舟飛船送入太空并成功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值得中國人驕傲。
????隨著神舟與天宮太空一吻,全球的中國人已經沒有國界的局限,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會有自豪的聲音。在記者寫稿時,新西蘭華人社團的舞獅隊已經“搖頭擺尾”了,因為他們知道遠望號測控船停靠奧克蘭的日子近了。每次載人航天任務順利完成度后,遠望號總是帶給大家自豪與驕傲。今年,新西蘭的華人同樣期盼著航天英雄的凱旋。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楊利偉仿佛昨日還在叩響太空之門,今朝宇航員飛天已入住“天宮”。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夢想,在這短短的九載春秋里,一一成真。一個民族的夢想激發(fā)著后人孜孜不倦,而夢想的實現則喚起了民族的自豪感,帶著這份獨有的自信,我們又一次起飛。(青島新聞網記者 周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