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下“臨時工”的標簽成為改革的“揭幕式”
多年的累積和纏繞,臨時用工越來越成為央視管理中一個解不開的結(jié)。弊端愈發(fā)顯現(xiàn),問題已無法回避,央視開始了苦澀但清醒的探索。沒想到,第一步邁了整整5年,漫長而艱苦。
1997年,臨時人員管理
改革的設想浮出水面。1999年,剛剛履新的央視趙化勇臺長提出臨時人員管理改革的一系列設想,由于當時的外部環(huán)境和時機不成熟,未能立即付諸實施。
2001年,全國事業(yè)單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大面積推開,央視被中央列為中組部和廣電總局人事制度改革試點單位。當年8月,在正式職工的聘用制改革順利完成的強力推動下,央視臨時人員管理改革重新啟動。2002年,人事辦辦公室按照有關決定,擬定了臨時人員管理改革的整體方案。
臉上貼著“臨時工”標簽,對于央視編外人員中的一些學士、博士,甚至海歸派文化人的刺激可想而知。但由于央視事業(yè)單位的性質(zhì),要使所有人員全部成為臺聘正式人員,既不現(xiàn)實,又不符合建立能進能出的用人新機制的方向。撕下“臨時工”的標簽,就成為臨時人員管理改革的“揭幕式”。
2003年4月,央視決定將各類臨時人員統(tǒng)稱為“編外人員”。由臺長趙化勇親自掛帥的編外人員改革領導小組成立,全力推進編外人員管理改革。同月,在張長明副臺長主持下,人事改革領導小組連續(xù)數(shù)次召開大規(guī)模座談會。來自編播、技術(shù)、管理一線的編外人員暢所欲言,在討論中,大家最為關心、最希望解決的問題是:身份、勞動關系、社會保障、勞動報酬、政治待遇、勞動保障、培訓等。而身份、勞動關系居于首位。打破身份困局,建立勞動關系,就成為央視編外人員改革的切入口。
改革的風暴眼,從“瘦身計劃”刮起,清退1600余名編外人員
家大業(yè)大,積淀多年的問題,加上歷史遺留的包袱,令央視編外人員管理改革的陣痛尤為強烈。如果說,打破身份困局、建立勞動關系,是央視編外人員改革的動力支點,那么,改革實施的風暴眼,則從消腫減臃的“瘦身計劃”刮起。
鐵打的央視,流水似的編外人員。央視到底有多少編外人員,這曾經(jīng)是個誰也說不清楚的數(shù)字。就連一個欄目組的制片人,都說不清楚自己的組到底有多少人。有人今天還照面,明天就可能不知所蹤了。
2003年5月~6月間,改革領導小組對編外人員進行了一次全面、徹底的拉網(wǎng)式普查。截至2003年5月底,央視臺本部共有各類人員9500余人,其中正式編制內(nèi)職工2500余人;編外人員達到7000人,占人員總數(shù)的73.48%,是正式員工的2.8倍。
央視一度進人門檻很低,只要有熟人或者沾親帶故,給欄目制片人或欄目組里隨便什么人遞個話,就有可能以各種名目的“臨時工”身份走進央視大門。據(jù)調(diào)查,在央視的編外人員中,面向社會公開招聘的不到10%,經(jīng)熟人、朋友介紹的占到90%。
入口不設門檻,進人沒有準入制度,用工不規(guī)范,一系列弊端逐漸顯現(xiàn)。編外人員有一半不具有本科學歷,在編輯、記者等專業(yè)素質(zhì)要求較高的崗位,一些低水平、低學歷、不具備從業(yè)資格條件的,也來濫竽充數(shù)。用人隨意、混亂,讓央視付出了高昂的勞動力成本。
“裁減冗員、消腫瘦身”,成為改革風暴眼刮出的第一股旋風,也是改革最難下手的第一刀。趙化勇臺長批示:不符合條件的人不進,不稱職的人不留。張長明副臺長用“不折不扣”、“強行推進”來表達推行“瘦身計劃”的決心。按計劃,在2003年12月底以前,將央視編外人員削減至5600人。
據(jù)央視人事辦主任楊曉民介紹,央視強制推行的“瘦身計劃”以普查數(shù)據(jù)為依據(jù),并參照了國外電視媒體用人標準和央視人力資源核算情況,作出了總量控制計劃。在此基礎上,向各中心(室)下達用人總量數(shù),精簡富余人員,清退不合格人員。
然而,請神容易送神難。歷史的積淀、人情的交織,加上制度缺位,清退工作遇到了很大阻力,一度進展緩慢,在個別部門還出現(xiàn)了反彈。“關鍵是,對編外人員,央視一直沒有建立規(guī)范的辭退機制。編外人員只能進不能出,隊伍呈現(xiàn)無限膨脹趨勢。這些年走出央視的,大多是自動離開,真正被辭退者寥寥無幾!毖胍暱偩幨乙晃毁Y深人士這樣說。
但是,央視還是痛下狠手,成立督察小組,對清理整頓全過程實行督察,對個別重點部門上門督導,對頂風私下增人、變相增人的部門集中力量整頓,突破清退難點。
截至2003年5月,央視節(jié)目、技術(shù)、行政三大系統(tǒng)共清退1600余名不符合崗位條件的編外人員。“這次前所未有的大動干戈,的確讓很多人和部門受到了強烈震動。人們意識到,臺里這回是動真格的了!毙侣勚行囊晃徊恐魅螌Υ松钣畜w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