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新聞網手機客戶端下載 | 青島天氣 | 更多網上媒體 | 疾病查詢 新聞中心> 國內國際 > 正文

媒體強迫式采訪聯(lián)防隊員強奸案受害人遭質疑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11-11-12 10:42:52

  這兩天,一張照片和一段視頻在網上瘋傳。

  照片的背景很雜亂,上面堆滿了衣物和床單。照片的右側,一個女子向里側臥在床上,兩手抓著床單,將臉捂得嚴嚴實實。左側,有好幾只指甲涂得鮮紅的手握著話筒,將它們湊到女子的頭邊。話筒上,南方電視、廣東衛(wèi)視“今日關注”欄目、深圳電視臺“公共頻道”的標識清晰可見。

  視頻上,也是一群手持話筒的人走進了一間堆滿廢舊電視機的房子,他們圍著一個身材瘦小的男子,這

名男子跪在地上,頭深深地埋了下去,用帶著哭腔的聲音說,“我忍受的是所有男人不能忍受的恥辱和壓力,我不愿意回憶,求求你們了,出去好嗎?”

  這一張照片、一段視頻,在網絡上激起了普遍的反感,許多人都直呼這是“最殘忍的采訪”。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陳昌鳳對此冷峻評論道:“有一種現場,呈現的不是專業(yè)性,而是無德、無知、利益至上。”也有網友在微博憤言:“誰知道那些媒體的投訴電話?真想臭罵他們一頓?!?/p>

  11月8日,《南方都市報》記者成希發(fā)表題為《妻子遭聯(lián)防隊員毒打強奸丈夫躲隔壁“忍辱”一小時》的報道。報道稱,31歲的安徽阜陽人楊武與妻子王娟(均系化名)在深圳寶安區(qū)西鄉(xiāng)街道租房開了間修電器的小店,10月23日晚,楊武的同鄉(xiāng)、西鄉(xiāng)街道社區(qū)治安聯(lián)防隊員楊喜利來到他們家,毒打并強奸了王娟,楊武出于恐懼,在楊喜利對妻子施暴的過程中始終躲在雜物間報警,未敢出來制止。面對后來的責罵,楊武稱自己“軟弱、窩囊、沒用,是世界上最窩囊和最沒用的丈夫”。

  這篇報道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據報道,為了報道這條新聞,多家媒體的記者找到楊武家,用攝像機、相機、話筒和錄音筆將楊武及王娟團團圍住,一遍又一遍地向他們逼問事件的經過,盡管《南方都市報》此前的報道已經描述了受害人王娟的精神狀態(tài),稱她“自事發(fā)后一直躺在家中不愿見人,也不愿與人對話,不吃不喝,精神失常,還時常撞墻”,并有自殺行為,但蜂擁而至的媒體依然找上門,一直逼問到王娟用被子捂住臉,楊武痛哭流涕地下跪哀求。

  這些媒體的表現受到了強烈的非議,許多聲音都質疑媒體道德的底線到底在哪里,甚至連首發(fā)該報道的《南方都市報》內也有記者在微博上質疑:“這樣長槍短炮地對著一個剛剛遭遇不幸的女人,于心何忍?”他呼吁:“懺悔吧!記者首先必須是一個具有基本道德判斷的人!而不是冰冷的信息傳播機器。”

  作為首個報道者,《南方都市報》記者成希也被網友呼吁道歉,但成希在接受天涯論壇的訪談時稱:“事發(fā)十幾天,楊武跟很多媒體求助過,但都沒有得到任何回應……他找到了南都,我立即趕到現場進行采訪報道,應他的請求報道此案。至于其他媒體粗暴采訪,跟南方都市報無關。”

  他還聲稱:“在新聞倫理上,南都做了很大克制?!疚覀兪怯袡C會跟他妻子對話的,但看她情緒過于悲傷,根本不忍打攪,只是看了一眼她。”

  但他承認,他在報道中個別表述在報紙上呈現“確實有所不妥”,比如他在與楊武的對話中直接對他說:“你太懦弱了。”

  一些媒體備受詬病,不僅因為報道方式,還因為報道內容。從視頻上看,一些電視臺報道此事時,呈現在讀者和觀眾面前的是一種強迫式的采訪,并強調女受害人處于崩潰邊緣。“一有陌生人靠近,她立即就會驚恐地往后縮,并發(fā)出尖叫聲”。同時,受害者雖然化名了,但他們痛哭流涕的表情卻沒做任何遮掩地呈現在畫面上。11月9日的《江淮晨報》對此事的整版報道更是配上了這樣的報道標題:《“我是世界上最窩囊的丈夫” 是的,你還好意思說!》

  這些報道讓許多讀者和觀眾感到憤怒,也引發(fā)了惡劣效應,女受害人因此而多次尋求自殺。

  11月10日,《江淮晨報》在官方微博上作出道歉:“在制作標題時,我們只是淺薄地對受害人楊某‘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未能做到應有的公正、公平,給受害人及讀者帶來了傷害,在此表示道歉?!?/p>

  在許多人看來,媒體在報道此事件中的表現足以讓人警醒和反思。微博上的一項關于此事件中“最該反思的是什么”的調查顯示,截至11日17時45分,2853名投票者中,有43%的人將票投給了“媒體不應泄露受害人隱私,并造成二次傷害”,另有22%的人認為“媒體報道失當,如指責丈夫楊武窩囊怯懦等”。

  資深媒體人、珠海聯(lián)合國際學院國際新聞學專業(yè)副教授阮紀宏長期關注新聞倫理規(guī)范,他說,新聞報道不應該考慮讀者或許想看強奸案受害者的感受,更不應該引導讀者譴責受害人丈夫未盡責任?!斑@樣的事件中,無論新聞元素有多豐富,新聞工作者都應該遵循一條金科玉律,那就是保護受害人的權利,特別是性侵犯受害人的權利。因為任何泄露他們身份的做法都意味著第二次傷害?!?/p>

  事實上,此事件在新聞界內部也引起了廣泛評論,許多記者也都將這些媒體的做法斥之為“媒體暴力”。中央電視臺記者柴靜在博客中認為這是媒體的羞辱,她寫道:“這樣一個新聞,被毫無尊嚴地、粗暴地曝光于他們的鄰居、父母、孩子面前。他們確實不知道怎么反抗暴力,對自己最脆弱的保護,只能用袖子掩住臉,來避開采訪。是的,這是一場羞辱,但不是他們的?!?/p>

  《新民周刊》記者楊江也認為:“我們一些同行像狼外婆一樣對受害人表演同情,生硬揭開傷疤,‘循循善誘’刺激受害人痛苦回憶、掩面而泣甚至精神失常,這樣做很不道德?!睂τ诿襟w究竟該如何報道此事件,楊江認為:“這種新聞除非當事人自愿講述,否則還是采訪丈夫、看視頻吧,當事實已基本還原后再去采訪的同行應盡量避免重復采訪,尤其是避免讓女受害者不斷回憶”。他認為,強奸時的過多細節(jié),如時間、動作、聲音等壓根就不是新聞所需要的,“這個事件中,案犯反倒不是新聞核心,很荒謬”。

-

相關鏈接

上一篇:小學生未抄校訓百遍被掌摑 老師:為建立威信
下一篇:超3成中國員工今年想離職 工資水平影響去留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