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網上媒體 新聞中心> 專題> 時政類 > 正文

勞動群眾實現體面勞動與經濟發(fā)展方式

1
青島新聞網 2010-05-18 15:32:19 人民網 現有新聞評論    新聞報料

????胡總書記在五一講話中,指出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關系全局的同時,提出讓廣大勞動群眾實現體面勞動。這兩件事是密切相關的。當代存在著兩條根本不同的現代化道路。廣大勞動群眾重新淪入不體面勞動窘境,主要是改革中相當長時期的自由化改革觀,利用認識上廣泛存在的片面性,歪曲基本路線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惡果。只有進一步解放思想,正視和糾正上述問題,落實科學發(fā)展觀,根本轉變這種發(fā)展方式,才能讓廣大勞動群眾實現體面勞動。本文試探討發(fā)展方式中的兩條道路。

????胡總書記在五一講話中指出加快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關系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同時,提出讓廣大勞動群眾實現體面勞動。這兩件事是密切相關的。勞動群眾重新失去主人翁地位、淪入不體面的窘境,正是改革和發(fā)展中相當長時期背離了社會主義道路的惡果。要讓廣大勞動群眾實現體面勞動,就必須徹底轉變這種發(fā)展方式。

????徹底轉變這種發(fā)展方式,最重要的是從理論上弄清發(fā)展方式是如何背離社會主義改革初衷的,首先轉變發(fā)展觀念。這里試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切入加以探討。

????先要厘清經濟增長與發(fā)展、經濟增長方式與發(fā)展方式的概念與命題。

????經濟指社會物質生產和再生產的活動。經濟增長指經濟總量的增長?,F在采用經濟總量的指標是GDP。(經濟總量這個概念,在改革開放后與西方接軌,采用GDP, 雖有一定道理,但不科學,因為其中包含非經濟的內容,本文略去這個歧義,權且把GDP 當作經濟總量。)經濟增長是純經濟問題,與生產關系無關。發(fā)展,則指包括經濟、政治和文化在內的經濟社會全面發(fā)展。它是生產力、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辯證運動過程。生產力、經濟,雖然本身沒有社會屬性,但它們的發(fā)展不可能孤立進行,總是在一定的生產關系中發(fā)展、受一定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制約的。所以包括經濟在內的發(fā)展就不是純經濟問題,而是一個經濟政治社會問題了。

????與此相對應,經濟增長方式是與生產關系、上層建筑無關的純經濟問題。包括經濟發(fā)展方式在內的發(fā)展方式的內涵,則是包涵生產關系與上層建筑性質的。這樣,不同的發(fā)展方式就有不同社會性質了。當代的發(fā)展就有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截然不同的發(fā)展方式,或稱兩條發(fā)展道路,也就是兩條不同的現代化道路。套改革中的流行說法就是發(fā)展方式是有姓資姓社問題的。

????我們黨從起初提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到進一步提出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其命題的內涵就有質的變化。這表明我們黨對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對現代化規(guī)律,對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的認識有了質的提高。這個變化實際上跳出了增長主義,觸及到了更高、更深層次的問題。

????經濟是社會發(fā)展的物質基礎,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都重視發(fā)展經濟。但經濟和經濟發(fā)展本身不是目的。資本主義發(fā)展經濟與社會主義發(fā)展經濟的目的不同。由此決定,資本主義發(fā)展方式與社會主義發(fā)展方式的社會性質是根本對立的,因而發(fā)展的社會后果也大相徑庭。這正是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根本分野。

????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方式,在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上和資產階級專政的保護下,是以資為本,一切都是為謀取資本增殖。雖然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因勞資矛盾威脅到資本主義制度的生存而對勞動者的權益有所妥協(xié),但那只是策略上的變化,根本目的還是為維護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最大限度地榨取剩余價值,以資本的擴張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的。因此,勞資矛盾、兩極分化等社會問題,以及經濟危機,是與生俱來并伴隨終生的。

????社會主義發(fā)展方式,是在公有制基礎上,在工農聯(lián)盟政權保護下,以人為本,以社會主義價值觀指導,生產目的是保證最大限度地滿足整個社會經常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最終目標,是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逐步達到共同富裕、實現一切人的全面發(fā)展。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是社會公平。雖然其實現的程度受生產力和物質條件的制約,發(fā)展生產力、經濟增長對其實現的程度有重要意義,但在整個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都必須動態(tài)地堅持社會公平。

????相對于世界歷史發(fā)展一般歷程,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則是由特殊的歷史發(fā)展和國情決定的一種特殊社會形態(tài)。一方面,在已具備相當社會化生產基礎上,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已居于主體和主導地位;另一方面,現階段面臨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社會化生產力還沒有發(fā)展到足以實現純公有制經濟的程度,還必須發(fā)揮市場經濟和包括資本主義在內的非公有制經濟對于推動社會化生產的積極作用。這就決定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同時存在兩種所有制和分配方式、兩種價值觀、兩種機制、兩種政策的合理性。就經濟來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與此相對應的特殊經濟形態(tài)。它是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的經濟體制。在市場調節(jié)范圍內通行市場原則和政策,充分調動商品生產者的積極性。但是,必須堅持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的主體地位和國有經濟的主導地位,服從社會主義國家的宏觀調控,使之最終為社會主義服務。 我國的改革,相對于世界上當代一般意義上的改革,有著特定的歷史內涵。這包括兩個方面。

????一方面,主要是糾正過去對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僵化教條理解,糾正照搬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建立在發(fā)達資本主義既已造就的高度發(fā)達社會化生產力基礎上的經典社會主義設想的錯誤作法。其具體的歷史內容主要是,由于生產力制約著社會發(fā)展,為改變生產力落后的狀況,把工作的重點轉向經濟建設;為此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自力更生基礎上,對外開放,發(fā)揮國內國外兩個市場的積極性。

????另一方面,我國的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的現代化,我國的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必須堅持公有制經濟和按勞分配的主體地位,堅持國有經濟的主導地位,堅持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小平同志在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改革開放的方針以后,接著就鄭重地指出,在整個改革開放過程中必須始終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這兩個方面對于我國改革內涵的解讀缺一不可。正是這兩方面的內涵構成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主要的基礎內容。以這個理論為指導制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基本路線的主要內容是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可以說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fā)展方式的高度概括。這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不但不可或缺,而且它們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貫通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不能把它們相互對立起來,不能以僵化觀點看待四項基本原則,也不能以自由化觀點看待改革開放。為此就必須全面地解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和方針政策。要嚴格區(qū)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不能相互混淆。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說,一方面,是實行多種所有制和多種分配方式,另一方面,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公有制和按勞分配居于主體地位。就經濟體制和經濟政策說,是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一方面資源配置一般通行市場原則,遵循價值規(guī)律,適應供求關系變化;另一方面,要服從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總體上貫徹社會主義生產目的,以人為本,堅持社會公平、把民生放在首位,經濟社會全面、協(xié)調發(fā)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中,主要的,也是復雜、艱難的課題,是如何正確處理上述兩方面的關系。具體講在經濟方面主要的是如何正確處理經濟增長與社會公平、市場調節(jié)與國家調控之間的關系。全面貫徹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就要正確區(qū)分經濟政策與社會政策各自不同的功能和地位,區(qū)分各自適用的不同領域,采取“兩條腿走路”的方針,根據不同領域不同性質的需求,以不同的政策解決。一方面,黨和政府必須堅持的公共職能是,為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堅持鞏固和發(fā)展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堅持觀。這就要把維護社會公平的社會政策放在優(yōu)先地位,保證全體公民平等享有基本民生需求的權利,就要應用公權力,以經濟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包括運用國家財力,統(tǒng)籌解決就業(yè)、基本住房、基本醫(yī)療、基礎教育和基本社會保障等關系最廣大人民生存和生活最基本的需求問題。另一方面,受物質條件制約,國家還不可能全包下來一步到位解決所有的社會問題(過去犯“左”的僵化錯誤就在于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在基本需要保證公平享有的基礎上,對非基本需要、屬于享受性的更高需求,則發(fā)揮市場的作用,實行經濟刺激政策,按市場規(guī)律由供求關系決定價格,滿足高收入群體這部分社會需求。政府只以法律、政策和金融等手段進行宏觀調控。住房、醫(yī)療、教育和社會保障等不同層次的需求的解決政策都應分這兩個層次。

????這樣,就既在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基礎上,以國家的力量保證廣大人民群眾尤其低收入群體的基本民生需要,又發(fā)揮市場調節(jié)和包括資本主義在內的社會力量的積極作用,滿足高層次的社會需求;同時既可鼓勵非公有制經濟發(fā)展,又可為國家創(chuàng)造稅收,用以解決更多的社會問題,和為鞏固與進一步發(fā)展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創(chuàng)造物質基礎。這樣就可各得其所,充分發(fā)揮各方面的積極性,分層次地協(xié)調、和諧發(fā)展。

????十三大在提出基本路線的時候就強調指出,排除僵化和自由化兩種錯誤思想的干擾和影響,將貫串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全過程,以后的歷次黨代表大會都特別強調要全面理解和貫徹基本路線。

????然而,由于認識上的片面性,更由于我國的國情復雜性和改革內涵的兩重性,實踐中僵化和自由化的干擾一直不斷。僵化表現的具體內容隨著改革的發(fā)展是有變化的。既有“左”的教條,又有右的教條。就十三大報告所指當時主要“左”的僵化內容講,產生的原因隨著改革的發(fā)展也有變化,改革初期主要是對改革開放的錯誤認識,中后期則主要是沖著自由化傾向而產生的偏激情緒,所謂“左”是右的影子。雖然至今“左”的僵化干擾依然存在,但在實踐中始終沒有構成主流,對改革的方向沒有實質性、全局性的影響。這里著重圍繞本文主題,討論兩種改革和發(fā)展觀的斗爭,討論右的自由化干擾的表現。

????由于過去曾經推行以階級斗爭為綱,忽視過經濟建設,鑒于發(fā)展生產力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基本路線規(guī)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小平同志為強調發(fā)展經濟的戰(zhàn)略地位,特別指出發(fā)展是硬道理。也由于過去犯了追求純粹公有制和計劃經濟的錯誤,在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中強調市場對于發(fā)展生產力的積極作用時,缺乏市場經濟知識,對西方了解不夠,因而經濟學家,尤其是在西方鍍過金或受西方經濟學影響深的所謂主流經濟學家,對改革發(fā)展的方向具舉足輕重的影響。在這種背景下發(fā)生了復雜的情況,由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發(fā)展方式陷入歧途的社會原因是廣泛存在認識上的片面性。鄧小平理論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對于小平同志關于發(fā)展是硬道理話的內涵,必須按照前面的分析放進科學社會主義和鄧小平理論體系和基本路線中完整、正確的解讀。但是許多人把發(fā)展誤解為單純經濟增長。后來許多領導干部和主流經濟學家進而把這視為唯一目的,發(fā)展成GDP主義,或稱增長主義、生產主義。這種GDP 主義起了很壞的作用。由于普遍把招商引資和GDP作為衡量領導干部政績和晉升的主要依據,在市場趨利機制驅動下,廣泛發(fā)生了重效率輕公平、重資權輕勞權,以致嚴重侵犯勞動者的權益,社會問題普遍被忽視,甚至犧牲社會公平和資源環(huán)境追求GDP。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階級斗爭雖然已不是主要矛盾,但仍然存在,兩條道路的斗爭是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對發(fā)展方式陷入歧途具決定作用的是,我國改革開放適逢西方新自由主義盛行的時候,許多主流經濟學家又到西方鍍過金,深受這種思潮的薰陶。他們中的許多人陷入了洋教條,以新的僵化思想對待市場經濟,乘宣傳市場經濟知識之機,乘糾正絕對排斥市場和私有經濟的偏頗,宣揚市場原教旨主義和新自由主義,以階級斗爭熄滅論和“超意識形態(tài)”為掩護,利用社會上廣泛存在的認識片面性、形而上學,歪曲基本路線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他們把經濟改革的目標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篡改為市場化,取消前面規(guī)定其性質的社會主義這個限制詞。市場經濟,是依據“經濟人”假說建立在自發(fā)趨利基礎上的,必然自發(fā)地產生資本主義傾向。尤其是有的公然向人大提案要取消憲法中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條款,說什么“人間正道:私有制”,在這種影響下許多地方掀起了私有化浪潮。

????發(fā)展方式陷入歧途的主觀原因是,改革開放中相當長時期,馬克思主義失去了主導地位,普遍流行馬克思主義過時論,主流媒體少有正面宣傳基本路線,有的甚至一度宣揚GDP主義和自由化觀點。因而資本主義的改革觀、資本主義的以資為本的價值觀,占據了統(tǒng)治地位,壟斷了話語權。雖然近年建立了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發(fā)表了大量文章消毒,但效果不大,這些謬論的影響至今還廣泛見于政學界和媒體,嚴重毒害廣大勞動群眾,對改革發(fā)展方向和方式的影響甚深。

????例如,當前在討論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中,正熱議的焦點問題內需不足中,“需”的內涵,被人們賦予的就有馬克思主義的以人為本和資本主義的以資為本兩種。這兩種解讀實際是反映兩種對立的價值觀和改革觀、發(fā)展觀,反映兩種對立的生產目的。以人為本對“需”的解讀,就是社會主義生產目的中保證最大限度地滿足整個社會經常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的需,它是經濟發(fā)展的目的。這種理念就要求尊重廣大勞動群眾的主人翁地位和權益,重視民生問題、堅持社會公平,經濟社會協(xié)調發(fā)展。以資為本對“需”的解讀,就是社會有購買能力的有效需求。這是只從消費對生產的反作用把它當作推高經濟增長手段,是GDP主義和以資為本的理念,歸根則是為資本增殖。這種理念就必然重資權輕勞權,重效益輕公平,重經濟輕社會,以至犧牲資源環(huán)境。

????所有這些,正是經濟發(fā)展方式問題以及長期轉變不過來最重要、最主要的根源。改革中長期形成的權力腐敗愈演愈烈、經濟社會發(fā)展失調、兩極分化、社會矛盾激化和資源環(huán)境惡化等,正是其惡果。這些也是內需不足、發(fā)展不可持續(xù)的根源

????這些惡果的集中表現,就是廣大勞動群眾重新喪失主人翁地位,只被看成是生產要素,淪為資本攫取利潤、官員獵取名利的工具,淪為實際上的雇傭勞動這種不體面的窘境。

????這屆中央提出的科學發(fā)展觀,僅從命名上就直觀表明,它在現實意義上是為糾正發(fā)展觀上述問題的。雖然它反復強調堅持改革和發(fā)展的社會主義方向,更加注重公平,并出臺了許多惠民政策,但收效并不理想。一是大量社會問題堆積如山、積重難返。二是改革中的特殊利益群體阻撓科學發(fā)展觀的貫徹。更重要的是自由化的流毒深廣。當前即便是“精英”們關于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問題的討論,多未跳出GDP主義的蕃籬,仍局限于途徑、方法層面,如投資型、外向型等的弊端,沒有從改革觀、發(fā)展觀的高度找到價值導向上的深層次問題(發(fā)展方式與發(fā)展方法的內涵也是不同的。發(fā)展方法層面如投資型、外向型等弊端產生的原因,從根本上講是發(fā)展觀的問題)。一些人把改革中因方向失誤造成的上述惡果也歸之于新世紀新階段發(fā)展的新階段性特征,說什么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和公共產品的不足等是新世紀新階段才產生的新矛盾。其中有些所謂主流經濟學家則是為掩蓋過去的失誤,甚至為其辯護。尤其是有的很有影響的經濟學家,雖然也講轉變發(fā)展方式首先要轉變發(fā)展理念,但他們講的“新”理念,或仍局限于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的經驗,言必稱美國(我不是一概否定資本主義現代化的經驗,問題在“局限于”),要步西方的后塵轉向已充分暴露其弊端的消費主義,建立消費型社會;或仍是自由化的老調,要取消國家調控、國有企業(yè)完全退出競爭領域甚至取消公有制的主體地位。這些藥方仍未跳出資本主義發(fā)展方式范疇。如果以此指導發(fā)展方式轉變簡直是緣木求魚。

????通過對發(fā)展方式問題和廣大勞動群眾重新淪入不體面窘境根本原因的簡單回顧,可以清楚地看出,解決這兩個問題,雖然也要檢討和糾正發(fā)展方法的問題,但背后深層次的指導思想更重要。最近胡總書記和溫總理先后就勞動人民地位問題發(fā)表公開講話,溫總理在談到校園襲擊事件時進一步指出,要解決造成社會問題的深層次原因,對此廣大群眾的解讀是不能就事論事,要研究和消除產生問題的根本原因。我雖然不認同上述一些學者的理念,但他們也談到當前的社會問題已不能容忍,必須進行第二次改革。這些都說明現在上上下下、學者群眾有一個共識,就是改革中發(fā)生的問題并非局部的,也不僅僅是具體途徑的的問題,而是指導思想上的理念問題。所以,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恢復廣大勞動群眾的主人翁地位、實現體面勞動,最根本的,具全局意義的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認真學習、全面貫徹基本路線,全面解讀和貫徹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進一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求真務實,正視改革中發(fā)生的上述問題,徹底批判GDP主義和以資為本的改革和發(fā)展觀,進一步端正改革和發(fā)展的社會主義方向,全面貫徹社會主義生產目的,落實科學發(fā)展觀。

手機看新聞 | 查看所有評論 網友評論
1
用戶名:  密碼: 匿名發(fā)表 新用戶注冊
相關鏈接

上一篇:人民日報:把握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的戰(zhàn)略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