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插圖/肖軍 |
   看看今年春運那個擠勁兒,返鄉(xiāng)團圓的好心情到了家恐怕也擠丟得差不多了;再看看家庭主婦們連日來清掃購物、準備年貨,除了用累字來形容她們的心情和感受
,恐怕再沒別的詞能更準確地表達了。如果說過年像過關,那么,年前的一切準備就像是子彈上了鏜,哪一點有所疏忽,哪怕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也可能引發(fā)一場家庭戰(zhàn)爭。特別是孩子多的大家庭,父子、婆媳、姑嫂、妯娌、兒子女婿、孫子孫女……哪一個關系處理得不當,團聚的最后結局就是不歡而散。難怪平時家里人的關系不太好的人家,盼過年又怕過年。心理學家說這是“節(jié)日心理失調癥”,要想下準“藥”,還得先找準“癥”。    第一導火索:
   到誰家過除夕
   按舊例,除夕夜都是到婆家過,老輩人很少為這事起沖突。但是,隨著外來人口的增多,特別是第一代獨生子女開始成家立業(yè),這個矛盾在近幾年是越來越突出。男方說應該守舊禮,女方說自己的父母也需要人來陪,雖是趕上七天長假,家在外地的男男女女誰也不愿失到這個難得的團圓假,那些平時相安無事的夫妻,一到春節(jié),就會為除夕夜去誰家而吵個不停。
   其實,除夕夜到誰家過不是問題的本質,如果雙方在同一城市,可選擇上半夜到婆家或娘家,下半夜再去別一家;如果雙方父母在異地,可輪流“坐莊”,不偏不向,當然,解決問題的方法還有很多。這些只是表面現象,如果究其深層原因,主要在于夫妻聯盟不穩(wěn)定,夫妻間的相互支持不充分。略顯脆弱的關系雖然能應付平常生活,但在應急性生活事件下,就應對不足了。
   如果多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多理解對方,就不會有大的沖突了。只要不是大的原則性問題,不如主動示弱,化干戈為玉帛。
   第二導火索:
   新年再翻舊賬
   和家人一起過年,最重要的內容除了吃就是聊,聊聊家長,說說里短,可有時說著說著就說回了過去,翻著翻著翻出了舊賬,什么姐姐借了弟弟的錢,弟媳婦心里還一直系著疙瘩;什么父母偏向哪個兒子,女婿心里打翻的醋瓶還沒扶正;混得好的孩子說話口氣有點沖,過得差的子女心里就發(fā)虛……話趕話,趕出了火氣,輕的是吵幾句,重的可能大打出手,就像電影《過年》那一家子,打得個人仰馬翻,雞飛狗跳。
   誰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十個手指伸出來還不一樣齊呢,何況加進幾個外姓人來,想的做的不一樣那是肯定的。做父母的可一定要掌握好火候,聚的次數可以多一點,但時間要短一點;說現在說將來的事情多一點,想過去憶往事的話題少一點;混得好的子女低調一點,過得差的孩子自信一點。家務事別打算理出個誰對誰錯,“清官”還斷不了呢,咱們也別給自己找不自在。
   第三導火索:
   錢財易惹是非
   過年回家,哪個人不是大一包小一袋地往回拎。老人用不了,常常是把大姐的東西送給二弟,把三哥孝敬父母的錢轉給小妹家添饑荒。一送二轉,難免會出現不公平,得的多的不會說什么,送得多拿回來少的心里就會添堵,矛盾也就應運而生。最易起紛爭的,恐怕還是老人的養(yǎng)老、贍養(yǎng)費等問題,誰出的力多,誰拿的錢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算法,算得不一致,爭爭吵吵必不可少。
   錢財是好東西,可也最易惹是非。家里的老人除了心里有數,更要有法,如果想幫助哪個孩子,不必非做到面上,雖然不可能一碗水端平,至少也別太明顯地不均衡。雖說有的孩子不一定在乎老人那點東西,但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父母最寵愛的孩子,心理的爭寵往往要強于物質的得失。另外,說到養(yǎng)老等問題,老人一定要制定個家規(guī),實在不行,還可依法嘛。
   過節(jié)事情太多,除了家務事一大堆,又要應酬眾多親朋好友,沉重的人際壓力使得人們心情煩躁,情緒緊張,從而轉化為家庭壓力,引發(fā)家庭爭端,這是我們最不希望看到的事情。因此,在這里先給大家提個醒,大家過節(jié)的時候別太累,特別是心不能累,凡事都以大局為重,管好自己的嘴,吃得多容易消化不良,說得多容易引起糾紛,該說的時候說,該吃的時候吃,把嘴的功能真正用好。別讓“祥和之日”變成了“煩惱日”。主持人馮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