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開學,來自臨沂、父母雙亡的李曉亮,不用為學費和住宿費發(fā)愁了。
李是山東建筑工程學院機電學院2002級的一名學生。以往每到暑假前夕,家里就開始東湊西借,可總也湊不齊他的學費和住宿費。而今年,他早在6月就與學校簽訂了受資助協議,下學年的學雜費和生活費都已經有了著落。
山東建筑
工程學院全日制在校生2萬多人,家庭困難學生比例約在20%左右,特困生接近10%。學校構建“分層次資助,因人施助,人人受教育”的幫困助學育人體系,截止今年6月,全校每一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都與學校簽訂了2005—2006學年受資助協議。
是否真困難大家來評判
“人人都說自己最困難,到底誰困難不好判斷”。對于貧困生的界定,是幾乎每所學校都撓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而這一環(huán)節(jié)恰恰關乎資助工作的實際效果。
山東建筑工程學院本著“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對每一個學生進行了經濟狀況調查。各院系每個班級都成立了民主評議小組,根據本人申請和日常生活表現并參照學生家庭供給和親友資助情況、學雜費和學習生活支出情況,確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困難等級并進行公示。在學校的統一部署下,各院系在堅持學校總原則的基礎上,各班級確定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人數不等,排序方式也不完全一樣,比如建筑城規(guī)學院發(fā)現班級之間學生的貧富差距較大,便在班級評議的基礎上,打破了年級和班級的界限,統籌考慮全院的資源,將申請經濟資助的學生在全院進行總排名并給予相應的資助。同學們對這種操作程序及結果都非常認同。
分層次資助因人施助
父母雙亡的李曉亮,每年家庭供給和親友資助只有500元,屬于特困生。班級民主評議小組為其確定了如下資助方案:減免學費80%(2880元),勤工助學崗每月150元,生活補貼每月100元,學年總資助金額為5380元。這個父母雙亡的學生,不僅能交上部分學費,還能維持最基本的生活,心理負擔一下子減輕了。特困生楊洪峰,每年家庭供給1000元,由于品學兼優(yōu),榮獲國家二等獎學金4000元,并獲減免當年全部學費,困難迎刃而解。他們是學校幫困助學體系受益學生的代表。
資助工作前移,是山東建筑工程學院資助體系的一大特點。
為早日解除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經濟壓力,學校在每年6月便確定下學年對每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措施。學校每年拿出學費總額的23%用于獎學金、勤工助學金和困難補助金,將學生學費總額的4%用于學費減免,同時積極聯系企業(yè)設立了每年總額達40萬元的優(yōu)秀特困生獎學金,同時面向新生開通“綠色通道”,特困新生可以先入學再根據政策接受資助。學校注重各項政策之間的關聯和并用,充分利用“獎、貸、勤、補、減免”等國家資助政策,對家庭經濟特別困難的學生采取多項資助措施,對一般困難學生采取單項、低額資助措施,達到了“分層資助、因人施助”的合理資助效果,學校所有困難學生都解決了學費和生活費問題,解除了后顧之憂。
把助困變成育人過程
博文樓106教室里,車輛工程專業(yè)學生在召開“大學賬,你算過嗎”的主題班會。輔導員帶領大家計算上學期間的學習成本、如何降低學習成本和學習投資回報率。當同學們算出絕大部分同學每學時的學習成本約10元,畢業(yè)后至少10年才能從物質上“回報”父母時,來自江西的童金華同學說:“學習機會來之不易,為降低學習成本,我們應該珍惜時間、努力學習,精心規(guī)劃自己的大學生活!
學院著重設計了幫困過程,變事務性工作為教育資源。學校通過精心設計科研助理、教學助理、實驗助理、管理助理等五大類2000多個勤工助學崗位,使11%的學生參與學校的民主管理,提高了學生的管理經驗和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學校通過與企業(yè)聯合設立的優(yōu)秀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獎學金、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發(fā)放學習用品、建立學生資助自我管理中心以及面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開展心理幫扶活動,將助困與教育勵志相結合,使學生深受教益。
今年,山東建筑工程學院共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2809名,減免學費224.5萬元,發(fā)放生活補貼85.2萬元、勤工助學費251.7萬元、特困生獎學金39.5萬元,總資助金額超過600萬元。在受資助的學生當中,超過三分之二的同學因為學習和工作突出受到各種表彰和獎勵。家庭經濟困難不再是求學路上的攔路虎。(記者 王桂利 本報通訊員 李靜 龍希利 趙敏)
責任編輯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