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設一流大學的問題,最近在全國教育界廣受關注。在2004年中國科協(xié)學術年會上,中科院副院長白春禮院士、中科協(xié)副主席楊福家院士和世界著名華裔科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楊振寧都圍繞我國高等教育問題做了深層次的剖析和陳述。
楊福家:名校不必大而全平等競爭有活力
楊福家說,2004年三位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涉及的大學包括: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加州大學圣達巴勃拉分校,它們是世界的一流大學。含醫(yī)學院的綜合大學只有哈佛大學,學生人均在2萬以下,其中三所更不到一萬。其中研究生人數(shù)比大學生有多的,也有少的。一流大學“必須大”、“必須有醫(yī)學院”,“研究生人數(shù)必須超過大學生”,“必須有一流的人文學院”,這些論點在這里都不適用。
這幾所高校高樓稀少,更沒有超高層建筑。但無論哪個學院都人才濟濟,如加州圣達巴勃拉分校就有諾貝爾獲獎者7名。這些名校里的大師們哺育了富有大愛的學術環(huán)境,培育了人才,豐富了人類寶庫。
楊福家同時認為,美國高等教育的一個亮點是:教授、副教授、講師在學術上是平等的、獨立的,誰也不領導誰。講師不是終身職務,但只要他向國家有關部門,像自然科學基金或國家健康研究院等單位申請到研究基金,他就可以獨立開展科研,就可招博士生、博士后(無博導這一稱呼)。教授是永久職位,但是如果申請不到研究基金,那么就難以生存。講師升副教授,就面臨著與全世界各地希望得到這一副教授的人們的競爭。成為名校的研究生也好,講師也好,副教授、教授也好,都面臨同樣的競爭。這就是世界一流大學的活力所在。
楊振寧:博導制度有缺陷講師可帶研究生
大會本沒有安排楊振寧先生的演講,但當他傾聽院士們紛紛諫言中國教育后,主動要求主持人給他幾分鐘時間。80多歲高齡的楊振寧先生走上演講臺后說,我贊同楊福家院士所講的世界上一流大學之所以稱之為一流,最重要的是有一批從世界范圍挑選來的、風華正茂、思想敏銳的優(yōu)秀學者,他們在充分好奇與激情、充分發(fā)揮民主的歡樂集體中,沉醉于科學前沿的難題林海中日夜奮斗。有這樣一種年輕的氛圍,我們離諾貝爾獎就不遠了,離一流大學也不會太遠了。
楊振寧不無感慨地說,年輕人是做科研的主力軍,而國內實行的博士生導師制度,不允許年輕有為的講師級別的科研工作者帶研究生,我已與清華大學校長提了適當放寬博士生導師制度,希望國內有更多的大學也能夠探討這一話題。
“為什么一個講師就不能帶研究生呢?講師活躍在科研的第一線,這樣的年輕人是帶研究生最好的人,而像我這個年紀已不是最好的人,因為我所作的研究已不在最前線。”楊振寧再次明確地說,這一制度使沖鋒陷陣的人不能帶研究生,這是錯誤的。
白春禮:難覓合格工程師應向國際化靠攏
年輕的中科院副院長白春禮是中國頂級納米技術專家,而在報告會上他作了以“落實科教興國戰(zhàn)略的思考”為主題的演講,他從機遇挑戰(zhàn)、國際科技發(fā)展趨勢、我國科技發(fā)展戰(zhàn)略目標和教育事業(yè)面臨機遇四個方面闡述,他說:“為什么合格的工程師在國內勞動力市場上易獲性非常低?這是因為大學教育對競爭性經濟的滿足程度相對較低,科研程度不同等原因帶來的。而未來中國對科研人才的教育,應該更向國際化靠攏,倡導主動性科研同時加大投入力度,不再出現(xiàn)年輕的科研學生因為學校怕貴重儀器損壞而被禁止動手實驗、只能由導師演示而獲得知識的尷尬!卑状憾Y表示,我國科技發(fā)展戰(zhàn)略將力爭在2010年前后基本完成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建設,在若干重要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整體科技水平進入發(fā)展中國家的前列。(延宏)
特約編輯:張慶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