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昆明11月11日專電(記者王研)
為什么“伙伴危機”容易在小學生中出現(xiàn)?專家認為,小家庭化、家長的過多限制和社會風氣是三個重要因素。
從事教育工作30多年的云南省著名
青少年教育專家余允珠分析,孩子凸現(xiàn)“伙伴危機”,原因之一是小家庭化,F(xiàn)在的家庭結構不再是“四代同堂”“兒孫滿堂”的大家族群居,而大多是三口之家,孩子都是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這樣,孩子在家中缺少同齡玩伴,面對最多的就是父母。而中國父母大多比較重視家長的“威嚴”,不會放下架子和子女做朋友,孩子自然容易感到孤獨。
原因之二是家長的過多限制。大多數(shù)家長都明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因此他們對孩子行為的控制性很強,總希望孩子能跟學習好、家庭條件好的孩子交朋友。由于怕孩子受到傷害或不良影響,一些家長往往對孩子過度呵護,甚至干脆阻止孩子和別人交往。一項來自上海的調(diào)查表明,39%的家長反對孩子放學后找同學玩,34%的家長勉強同意。
其實,對孩子的過度保護往往會起到負面作用。余允珠舉了一個例子:一個10多歲的女孩,小學時一直很聽父母的話,成績好,鋼琴、舞蹈、書法幾乎無所不能。但孩子上了初中以后,整個人突然變了。由于結交了一些抽煙、喝酒的朋友,孩子逃課、偷家里的錢、成績不斷下降……父母傷透了心。余允珠分析,10多年來,孩子的父母“步步為營”,為她設計好了一切,卻恰恰忽視了孩子的需求。這種情況下,當來自外部的影響大于家庭的影響,或者環(huán)境突然從封閉變成開放時,孩子就會因不適應而突然爆發(fā)。
原因之三是社會風氣。由于大人之間的關系、情感轉(zhuǎn)變,孩子之間關愛少了,競爭意識、嫉妒心理、防范心理卻漸漸增強。余允珠說,現(xiàn)在同學之間見面,常常會說些“我昨天玩到很晚才睡,都沒有看書”之類的話,其實他們在家卻埋頭苦讀。為什么會這樣呢?這就是競爭意識向不良方向發(fā)展的結果。“現(xiàn)在的家長總說,‘你看某某學習多好,你一定要趕上他!',總拿別人作為孩子的標準。其實,良性的競爭模式絕不是‘你要把某某比下去',而應是‘你要不斷提高自己'!”
余允珠告訴記者,前幾天有個家長打進熱線電話訴說自己的煩惱:兒子上小學,學習成績不錯,可他總是跟學習差、家境差的孩子在一起玩。這位家長很著急,也跟孩子說過要找家境好、學習好的玩伴,可他就是不聽。余允珠說:“這其實是家長的誤區(qū),家長總想把大人的觀念、行為強加給孩子。這位母親說,她想改變孩子交友類別的主要原因是,當今社會‘會拍'‘會捧'的人才吃香,怕孩子以后適應不了。但是,這種教孩子從小就‘趨炎附勢'的觀念是不正常的,這只會扭曲孩子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學習不好的孩子并非一無是處,何況這個孩子懂得關心弱勢群體,是一個人格、心理很健康的孩子,家長無需過多擔心!
余允珠還說,學校老師有時也會過多干涉孩子的交友。11月3日,她的熱線電話就接到一位學生家長反映情況,說孩子在學校由于成績不好,老師竟然規(guī)定別的孩子不許跟他玩,如果要一起玩必須先報告老師!余允珠說,這位老師的做法其實已經(jīng)侵犯了孩子正常的交友權利,是絕對應該受到批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