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刊上常見的那些情節(jié)曲折離奇、內容感人至深的新聞故事,有的竟然是人為編造出來的。而且,在被人揭穿以前,這種編造出來的動人故事真是甚有市場。不久前,有人編造出一個女警官為了繼續(xù)進行“愛心行動”不得不以索賄為主要手段籌集資金的“新聞故事”,在《天府早報》首發(fā)以后,被多家報紙轉載。不料江蘇警方動了
真,追本窮源查到揚州,一直查到這位“自由撰稿人”的電腦里還有32篇“紀實類的文稿”。這位“自由撰稿人”不得不向警方交代說:“至少有19篇是胡編的,另外13篇在撰寫時也‘進行了適度加工’”(參見2002年10月22日《揚子晚報》有關報道)。報道說,這位“自由撰稿人”“被拘后信箱仍有稿酬進賬”,可見其偽造的假新聞故事銷路之好,亦可見新聞界自身對這種假造的新聞故事毫無警惕。這種和事實相去甚遠的新聞故事,是假新聞的一個新品種,不可等閑視之。
警方為了維護自身的形象,對這條假新聞抓住不放一查到底,這才揭穿了假新聞的真相。和警方這種較真的行動相比起來,新聞界自身似乎并沒有多少觸動。這就引出一個重要問題:新聞打假主要靠誰?是應該依靠警方?還是應該另有答案?雖然現(xiàn)在制定《新聞法》的條件還不成熟,但是,新聞打假卻容不得等《新聞法》頒布之后再來從容行事。而且有一點現(xiàn)在就可以肯定,如果都靠警方介入來解決問題,我看效果恐怕有限得很,假新聞就一定還會泛濫下去。
我個人的看法是,新聞打假主要還得靠新聞界自己,還得靠在新聞工作崗位上的每一個敬業(yè)的工作人員,靠每一個新聞從業(yè)人員的打假意識和打假行動。正是因為新聞界自身打假意識極為淡薄,我們才給假新聞的泛濫提供了可乘之機。雖然現(xiàn)在的假新聞往往以捕風捉影、添枝加葉為主要手段,真真假假夾雜在一起,比過去人們常見的胡編亂造式的假新聞狡猾多了,因而也更難識別,但是,只要媒體自身樹立起打假意識,這種假新聞還是能夠現(xiàn)出原形來的。假新聞的作者既然把自己喬裝打扮成一個親臨現(xiàn)場辛勤采訪、并且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資料的新聞記者,既敬業(yè)又稱職,我們?yōu)槭裁床幌蛩麄儗W習一下,也到現(xiàn)場看看虛實呢?這一看,是真是假立刻現(xiàn)形。比如2002年9月29日成都某報有一則“保姆原來是繼母”的長篇報道,寫的是南京的事情,記者對千里之外的感情故事似乎了解得毫發(fā)畢現(xiàn),各地報紙紛紛轉載。不料10月25日廣州的記者來到當事人家中采訪,卻發(fā)現(xiàn)了故事的另外一個“版本”。這個真實的版本,發(fā)表在10月29日《羊城晚報》上。實踐證明,只要新聞從業(yè)人員頭腦里有打假意識,編發(fā)新聞時多問幾個為什么,乃至于對那些極富“賣點”的新聞親臨現(xiàn)場核實一下,假新聞要出籠就很困難。發(fā)表新聞的關口把好了,把得嚴肅一點、嚴格一點,假新聞能從哪兒冒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