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華鋒(北京大學碩士研究生)
為著這場雨與緣,這個黃昏,我從網上笑到網下,從臥室笑到廚房,以致于炒菜忘了加鹽;我看見雨的精靈在飛揚,鳥兒在鳴啾,綠色在奔涌;我看到未名湖泛著粼光,一股宏大而致密的精神氣兒綿延不斷撲面而來。
無悔考研!它讓我有勇氣走出那片黑暗天,去迎接未來的曙光;它讓我走進先賢的精神世界,走進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并逐漸接近其內核;它讓我拋棄了一切榮辱成敗,像
一名赤嬰,以全新的姿態(tài)面對一切,重塑人生;它讓我了解一代代正直文人顛沛流離前仆后繼如飛蓬般漂泊在世界上的各種姿態(tài),并與其對話。
琴弦可以暫時喑啞,寶劍可以暫時入鞘,筆墨可以暫時塵封,只要血液仍然奔騰,我們的目光仍將在一望無際的大地上延伸,一如那無遮無蔽掃蕩一切藐視一切的颶風!
讀書,有時可以改變一個人?佳校袝r也可以改變一個人。
只是,路仍然彎彎曲曲,曲曲彎彎,通向不為人知的林中!傲种杏性S多路。這些路多半突然半斷絕在人跡罕見之處。這些可以叫做林中路!(海德格爾《林中路》)這些路,并不將人引向廣場、舞臺、會場,也不引向鬧市、街巷、公路。但這些幽徑,總需要有人去行走、探索。而在寂寞的行走中,有些手臂的牽引、指向,將溫暖一生。
北大的中文,素有“國學”之稱。在由一名中央級政法、軍事記者向文學研究者轉型的過程中,我遠離塵囂,透過明明昧昧的樹蔭,仰望著高遠的天空,進行著理性追問和自由觀照。下面的六篇文章,記錄了我在行進中的快感與憂傷、彷徨與飛翔、荊棘與光榮。
3月14日的雨與緣
一
早上起來,隨手拉開窗簾,三月的第一場春雨在天地間交織出閃亮的帷幕。樹木、芳草、高樓、車站、人群無聲地肅立,齊刷刷地接受著神恩般的洗禮。
不吃早餐,便急急地打開電腦,進入電子信箱。因為一位在網上認識的“兄弟”說,今天可以幫我查到考研分數。這個分數已經查過幾次了,但未果。我在心里暗自祈禱:千萬別又是“狼來了”。
說起與這位“兄弟”的相識是很碰巧的。今年考政治時,我忘了在主觀題答卷上寫名字,第二天便焦急地給研招辦領導寫了封信,看有沒有辦法彌補。二月份,隨著外語答案的公布,我發(fā)現(xiàn)自己的閱讀拿到了28分,也就是說,被視為畏途的“英國女婿”很有可能已被我消滅。而其他的課程對于我來說,基本上是“a
piece of cake”。陽春三月,草長鶯飛,但是政治像沉重的夢魘擠壓著我,我害怕一年的心血因為一個小小的失誤而付諸東流。
研招辦的電話老沒人接,我又發(fā)了份傳真過去,仍無回音。在研院的網站上無奈地轉悠時,我試著將郵件發(fā)給研院公布的電子信箱。同時,又給一個看似與研院有關的陌生的“網友”信箱發(fā)了個郵件。無意中,奇跡就這么產生了!
第二天,我便接到回復:我與研院沒有任何關系,但可以幫你查成績。我高興不已,左一句“兄弟”右一句“兄弟”叫得蠻親熱。他不置可否,稱自己在修禪,世俗的一切與他無關。周末,他回復:研院沒上班;周一他又回復:14日才能查到?此真當回事,這么跑來跑去的,心里很覺過意不去,只得在郵件中一再真誠地表示感謝和敬意。他可不吃這一套,冷冰冰地答復:奉承可不是一種美德。
這讓我郁悶了好久。須知,我天生就不是那種會溜須拍馬的人,要不照我的作為,早就混到個什么科級、處級干部了。此后幾天,為了不再被戴上“奉承”的高帽,我只字未寫給他。
14號轉眼即到,可研招辦還是沒有半點動靜。想起“兄弟”的承諾,我在郵件中寫道:“今天能幫忙查到成績嗎?大早起來上網,郵箱空空。研院的網上也無其他信息。打電話至招辦,答復仍是18日……下雨了。棋局已殘,吾人將老,春歸何處!
二
南國籠罩在煙雨中。據研究漢語的學者說,雨和魚同音,是一個非常奇妙的漢字,“雨的存在,使我們時不時意識到凡陸地上的一切——萬物,最早可能皆處于魚的狀態(tài),雨時不時地幫我們重返魚水狀態(tài)。淋浴或沐浴在雨中,我們也像林木一樣,都像暫時回到水里的魚了!
中午,發(fā)現(xiàn)信箱有了一個新郵件:“好消息!你的成績?yōu)椤痢痢。當事人告知復試注意事項大意為:穩(wěn)重,按規(guī)矩辦事!我認為:記住北大學風:求實 創(chuàng)新 嚴謹
勤奮。北大是中國自由主義的……北大有句口頭禪:一個自由主義者可能反對你的觀點但堅決維護你持反對意見的權利。北大的傳統(tǒng)一直是開放的。歡迎一切志士仁人。寬容、大度!這邊風景,氣氛獨好!”
幸福就這么悄然降臨。我抑制不住狂喜,一躍而起,一掌擊在門框上,淚水盈滿了眼眶。整理一下思緒,我很快給了他回復:一年半來,為了考研,我放棄了蒸蒸日上的高薪工作,通讀了100多本專業(yè)教材。北大給予了我精神啟蒙和皈依,我永遠不會忘記那些皓首窮經的日子。我將認真對待以后的人生之路。我相信自己絕不會給北大丟臉。
在窗前深呼了一口新鮮空氣,我第一個電話就是打給母親。母親一生勞苦,從未享過清福。父親的英年早逝,使她過多的遭受了艱辛和磨礪。如今,才50多歲的她疾病纏身,頭發(fā)蒼白,但每天仍勞作不息。
聽到我的成績,母親喃喃地說:“我沒什么用,幫不了你,這些年全靠你自己。我每天都在念叨,要你奶奶、爸爸的魂靈保佑你考上”。她說著說著便哭了,我知道,那淚水中有喜悅有辛酸。從爸爸去世那一天起,這淚水已經流淌了20多年,如果匯集在一起,足以沖垮世上最結實的河堤,可以淹沒最堅固的城池。
撥通一位網友的手機,耳畔傳來譚詠麟的《難舍難分》和她的祝福。在考研的漫漫長夜里,這位畢業(yè)于北大的女孩自始至終在電腦的另一端陪伴著我,傾聽著靈魂悸動的聲音。這是迄今與我在網上走得最近的女孩,她將本命年的運氣分了一半給我,使我縱馬狂奔。
我又回到網上。一向中午不上網的前女友也在線。她曾經在生活中陪我走了很遠,在我最落魄最失意的時候也不曾離開過。但在陰霾快要散盡的時候,我們卻愛歸塵土,抱頭痛哭,灑淚而別。
“謝謝你陪我走了那么遠”,我說,“你給了我最純真的感情和最燦爛的年華,我將懷念一生”。
三
傍晚雨止。萬物吐綠。生機萌動。
“兄弟”很快又發(fā)來郵件,郵件中有一個網址,那里有他創(chuàng)造的一個漢字軟件《音形碼》,“專門為需長期大量輸入漢字的人,如作家、編劇、記者、編輯、教師、文秘人員設計的,邊構思邊輸入,想輸入什么即可輸入什么,不會為從大量重碼中挑選所要的字而打斷思緒!
在這個網址里溜達,抱著好奇的態(tài)度,我點擊了他的資料,不由大跌眼鏡:
1943~1946年在西南聯(lián)大物理系學習
1947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物理系
1948至今 北大物理和電子系助教……教授
1982年到西柏林赫茲通信研究所訪問
西南聯(lián)大,一個多么遙遠而神圣的名字,它足以令每一個學子懷著謙卑的心情去仰視。這個抗戰(zhàn)時期大后方的最高學府,曾棲居著朱自清、聞一多、馮至、卞之琳、李廣田、穆旦、鄭敏等震古爍今的文學人物。他們在林間小屋的凝神默思中,獲得那輝煌而莊嚴的瞬間體驗,達到生命和藝術的豁然貫通。
而一位40年代畢業(yè)于此的北大物理和電子系教授,論年齡,應該已是耄耋之年,叫他爺爺當之無愧;論修為,當是任意馳騁于中外物理和電子界之泰斗。而我竟然一度把他想像為和我年齡相仿的“兄弟”,而這位80歲的“兄弟”居然一而再再而三地去研招辦,幫一個素不相識的無名小輩查分,甚至不許別人表達對他的敬意!
曾經,這位老教授問我是怎么知道他電子信箱的。我顧左右而言他:“我不修禪,但對佛教中的‘善’、‘緣’、‘因果報應’是深信不疑的。我們的相識,你就把他看做是緣吧!
為著這場雨與緣,這個黃昏,我從網上笑到網下,從臥室笑到廚房,以致于炒菜忘了加鹽;我看見雨的精靈在飛揚,鳥兒在鳴啾,綠色在奔涌;我看到未名湖泛著粼光,一股宏大而致密的精神氣兒綿延不斷撲面而來。
無遮無蔽的風
許久不曾去單位,那個已不再屬于自己的辦公桌上仍堆著一些信件、賀卡。一位久未聯(lián)系的北方朋友說,以前常在網上看你的報道,現(xiàn)在怎么沒了?一些同事說,好久沒看到你,還在報社做嗎?
無言以答。其時,2001年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剛結束,剛從硝煙中走出的我并未感到輕松:帶血的頭顱、疲憊的眼神、所剩無幾的彈藥、有物無物之陣.....
生平不喜喧嘩、紛爭、奉承。誤落塵網近三十年,也算得上走南闖北有點傳奇性色彩,但遺憾的是,社會的大染缸并未能將我變得乖巧、圓滑。碰壁依然,栽跟斗依然,微笑依然,相信人性的善良依然。
弱冠弄柔翰。厚厚的剪報本上記載著歪歪曲曲的歷程,也記載著某個省的某個領域的某些歷史,猶如空曠的雪地上那疾弛而過的蹄印,深深淺淺,淺淺深深。
有什么扼腕嘆息的遺憾嗎?有什么驚心動魄的回憶嗎?有什么黯然神傷的淚水嗎?仍然記得在演習現(xiàn)場上,戰(zhàn)車呼嘯槍炮齊鳴硝煙嗆鼻,戰(zhàn)士們搶灘登陸,我們也隨其沖鋒陷陣,摔倒了再爬起,被蜜蜂叮咬了,用唾沫一擦了事;曾在大山深處端起鋼槍,任槍響靶落,體會著“男兒本自重橫行”的干云豪氣;在一次震驚中外的報道中,七天七夜艱苦奮戰(zhàn),冒著生命危險將案情獨家披露,公安想抓而不敢抓的特種人員被判刑。一些素不相識的讀者在媒體上,用質樸的語言表達著敬意和聲援;當面對求告無門身無分文的投訴者時,也曾解囊相助。而一些伸了冤的受害者掏錢感謝時,我說:“這是你們用鮮血和淚水換來的,我不能要!
從不想沽名釣譽,也不想巴結當權者踩著別人的肩膀往上爬,一切由著自己的性情,興之所至而已。但這個世界上有著太多太多的不公平,太多太多的人“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剜雛竟未休”,太多太多的惡狗當道鬼蜮橫行阿諛成風。于是有了旋渦,有了忍無可忍的布衣之怒!
在那些個夜晚,常像孤獨的狼在荒原上徘徊,向蒼天發(fā)出質詢:你知道汨羅河畔的博冠峨帶者去哪里了嗎?左思還在嘆息“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嗎?冒死彈劾皇帝被打得奄奄一息的海瑞,還在宣紙上交代“同黨”孔丘、孟珂、文天祥嗎?張孝祥的“匣中箭腰間劍”仍在“空埃蠹竟何成”嗎?
“時窮節(jié)乃見,一一垂丹青”。在奔馳的列車上,這句話反反復復地出現(xiàn)。時空的軌道使一切消失又萌生。許多該走不該走的人都走了,合理不合理的東西仍然在歷史和現(xiàn)實中存在。只記得維吉爾對但丁說:“你隨我來,讓人們去議論吧,要像那豎塔一般,任憑狂風呼嘯,塔頂永遠都巋然不動!”
一位紀委書記說,我們不說再見;一位軍官說,兄弟,天冷,過來喝酒;一位省委干部說,相信你會有更好的明天;幾位最高學府的碩士說,我?guī)湍;考研網上的戰(zhàn)友說,今年不行明年來,蘇武牧羊20年也不怕!
無悔考研!它讓我有勇氣走出那片黑暗天,去迎接未來的曙光;它讓我走進先賢的精神世界,走進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并逐漸接近其內核;它讓我拋棄了一切榮辱成敗,像一名赤嬰,以全新的姿態(tài)面對一切,重塑人生;它讓我了解一代代正直文人顛沛流離前仆后繼如飛蓬般漂泊在世界上的各種姿態(tài),并與其對話。
儒家的入世讓人進取,道家的出世令人淡泊,以一種出世的態(tài)度去入世,也許我們會活得灑脫些。琴弦可以暫時喑啞,寶劍可以暫時入鞘,筆墨可以暫時塵封,只要血液仍然奔騰,我們的目光仍將在一望無際的大地上延伸,一如那無遮無蔽掃蕩一切藐視一切的颶風!
行走在邊緣
那是一段類似剃發(fā)修行的日子。門一關,窗簾一拉,書一捧,外面的車水馬龍立馬被隔絕。
搖頭晃腦“念經”至肚子咕咕叫時,才想起要回歸塵世,去樓下“化緣”。樓下有好些飯店。其中一家有清香的荷葉飯、麻辣肚絲、白切雞、火腿煎雙蛋、排骨等,各具情態(tài),各有滋味,我先后挨個嘗了個遍。尤喜店里的音樂,在喧囂中獨自舞蹈,還沒進門便已將你環(huán)繞。那些歌大多是粵語版的,聽不懂詞,卻強烈地喜歡它的調。一般是不帶書去看的,在那片刻的閑暇中,可以思考、可以追憶、可以憧憬、可以旋入無邊無際的音樂。
出了小店,就是城市聞名的通衢。想放松的時候,我常常在向左轉和向右轉之間抉擇。其實左轉右轉的性質是一樣的。左轉兩三百米是個小書店,服務小姐一個個溫柔可人,但更溫柔可人的是那塊小牌:考研書一律八折!每每拿到一本網友介紹或自己需要的書,總止不住有如獲至寶大占便宜的感覺。若繼續(xù)往左再穿過一個大學,便可見三五個書店比肩而立,其中“學而優(yōu)”書店尤對口味,我就在臨考前淘到過久覓不得的北大版《現(xiàn)代漢語》、《基礎語言學教程》,多掙了三五分。
往右轉仍是書店,不過規(guī)模不可同日而語,其浩浩四層樓全部是書,號稱天下第一書城。一樓的文學部是必逛的。二樓的文教部也是必逛的,里面有考研專柜,可是書不齊且每每晚到,可能是國有的緣故吧。三樓的三聯(lián)不喜歡它,沒找到過一本想要的書,我基本視它為無物。倒是一旁的古籍部讓我見識到了《四庫全書》、《二十四史》、《古今圖書集成》等中國文學的“厚重”。四樓的小書店愛煞人,考研書特快特齊,可能是私有的緣故吧。有個叫“紅楓葉”的書店,讓我找到了“二余”,找到了《北大往事》、《北大精神及其他》,也找到了摯愛的《讀書》、《隨筆》、《書屋》。
讀了幾本書,便自不量力尋找宣泄的途徑。關于寫作的動機,屈原的“發(fā)憤以抒情”和劉勰的“為情而造文”已經說得很明白。當心靈世界有了無法排遣的煩憂或快感時,便企圖釋放、轉移,如果轉化為文字,即為寫作。弗洛伊德稱之為“原欲的升華”,布洛赫稱之為“對白日夢的改造”。為了節(jié)省珍貴的時間,我常將“升華”的欲望,轉移到狂背單詞上。
在網上“灌水”還是有的。喜歡那種網友互相唱和、對酒當歌的日子,類似當年的“蘭亭會”:“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王羲之《蘭亭集序》)唯惜白云蒼狗,來去匆匆,盛況似乎已然難覓。
于是,在很多個日子,任憑雨打秋林,走進漢賦唐詩宋詞元曲,聽“三曹”在亂世慷慨悲歌,觀“高岑”在塞上擊劍長嘯,看“李杜”在汪洋披發(fā)弄舟絕出俗流……在閱讀中,我常進行自身觀照和精神拷問,幾可達望峰息心窺谷忘返之狀態(tài)。
待大考結束,才發(fā)現(xiàn)在邊緣地帶行走多時,已忘路之遠近,更莫聞江湖之刀光劍影。而遙遠處,海德格爾仍在非常哲理地闡釋著:世界是一個敞開了的在者的總體,但我們不能控制的在者太多,而可以認知的在者太少,即便每一個在者都很牢固地堅持自身的差異,然而在在者之間,在它們的邊緣地帶,卻總是透射出光亮來……
寧靜地棲居
每次從天河城或者體育中心出來,總是習慣性地向旁邊的購書中心走去。在那個堪稱國內一流的購書中心搜尋,就像電腦游戲《仙劍奇?zhèn)b傳》中的那個情節(jié):為救靈兒,李逍遙從裝滿魂靈的寶塔塔頂一直打到塔底,闖蕩不息,打斗不止。
當然,這個“靈兒”對于我來說,就是考研?佳惺加2000年7月。在此之前,雖對讀書有一定興趣,但始終不能像下圍棋、發(fā)表文章那樣能達到如癡如醉昏天黑地的地步。考研激發(fā)了潛能。在此后半年時間內,我便與書為伴,與之乎者也四書五經盧卡契阿多諾等為伍。
北大中文屬于“三無”專業(yè):無指定教材、無試題出售、無導師聯(lián)系。它在全國各高校中文系中也創(chuàng)造了幾個“最”:必讀教材最多、考察面最廣、專業(yè)考試難度最大。很多考生公共課成績不錯,但多次栽在專業(yè)上。復習中文是一項浩大的工程,好在前幾年的中文學習和業(yè)余文學寫作打下了一定基礎,多年來在報社干的“碼字”工作多少也跟漢語有關。我投入了幾乎所有的精力和熱情,大量的游戲碟也成了犧牲品,它們一個個先后被“分尸”。
在學習中了解到,古今中外,知識分子的命運大多是悲涼和跌宕的。腰斬、暗殺、自殺、誣陷、囚禁、放逐、逃亡、臏腳、宮刑不一而足。但他們忍辱負重、從容面對,最終留名青史。半年中文專業(yè)的強化突擊,最大的收獲并不在于掌握了多少知識點,背誦了多少名篇,而是學會了一種獨立自強的精神,學會了如何在困境面前、在厄運面前不卑不亢不屈不擾。這可能就是孟子所說的“浩然之氣”。
那時,看書之余的休息就是做飯、練啞鈴、洗臉。我喜歡冰箱里那綠綠的辣椒、紅紅的肉塊、嫩嫩的蔬菜,也喜歡在廳里瞎練一番拳腳、啞鈴。當然,消除視力疲勞的最好辦法就是洗臉,我每天洗臉的次數不少于5次。
在啃過了一些書后,底氣好像足了一些。但快到臨考時,又忽然覺得自己不懂的東西太多,想學的東西太多,這也許就是“學然后知不足”。
曾和一位朋友說:“考不上也沒關系,我還沒學夠呢”。不久,果然“如愿以償”。考研成績是分兩次出來的,先是知道了專業(yè)成績,那時著實高興了一把。一周后才知道公共課成績,日語使我慘遭“滑鐵盧”。在知道成績后的第三天,我抖落塵埃從陰霾中走出,拿起了久違的英語書和許多曾經想看而沒來得及看的中文書,上路了。
繼續(xù)在書山中跋涉。在去年購買的40多本專業(yè)書籍基礎上,今年又添置了50多本關于文學、漢語、文化、歷史、美學、外語方面的書。這些書大都是北京大學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購書的途徑是多樣的,有在本地各個書店買的、有在北京買的、有在網上買的。搜集書籍,就像小時候集郵一樣,充滿了樂趣。從不吝嗇金錢,看到北大中文系出的書就想買,不管跟自己考的方向有沒有關系。年初,曾在網上口出狂言:今年要看150本書(包括考研專業(yè)書籍)。這個目標正在一步步接近。
一位研究生說,考研會上癮,讀書也會上癮。被俗世的紛爭困擾之時,便分外羨慕高校、研究所內的教授、學者,羨慕著書立說的作家,可以畢生和書相伴。他們在書籍構筑的另一個不為常人所知的世界中,尋找精神的支撐點和縱橫馳騁的沙場。在世界已達夜半之時,將塵世的紛擾、現(xiàn)實的灰暗鎖進廢棄的小屋,讓思想之光照徹整棟大樓照徹未來人們凝視的眼睛,他們的生命因此煜煜煌煌。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能與書為伴,何嘗不是一種精彩的人生。
林中的纖手
一
七月,流火襲人。嫣嫣放棄了在最高學府攻讀文學博士學位的名額,走出了棲居7年的未名湖。在臨行前的一個下午,電話那頭的她依舊平靜、溫和,似乎可以感覺到她淡淡的不留痕跡的笑意。一如我們剛認識時那樣。
一切都緣于考研?佳杏谖曳浅E既,但又非常強烈,如電光火石。而點燃火石并引導前行的則是幾位女碩士、學士。很巧的是,她們都屬龍,都學中文。
一年前的這個時候,軍區(qū)比武場上炮火連天,省、市紀委反腐宣傳如火如荼。某省級報刊整版整版的報道經由我筆端,并伴隨著大幅圖片在街頭報攤招搖。而在此之前,我以“林中響箭”、“爆破筒”式的輿論監(jiān)督報道,拿到了國家級新聞一等獎、省新聞二等獎、本報年度新聞特等獎等多個獎項。
這時,一位中文系女研究生到報社跟我實習。在我們這種單位,新聞、中文實習生來來往往,年年不斷。他們一般是大三、大四,間或也有研究生。這位女生叫瑛瑛,學的是文藝學,曾工作過。她聽說我有讀在職研究生的想法,便慫恿我干脆參加全國統(tǒng)一招考。她老公是南大中文博士,現(xiàn)為中文系講師,“也許可以幫點忙”。
我比較猶豫。畢竟年紀不小了,經不起太多折騰,再脫產讀幾年書,付出的似乎太多。她勸導說,研究生學習任務其實也不太緊,主要是一年級忙些,以后完全可以兼職工作,不少學生都在讀研期間賺錢、自食其力。我又為自己相當薄弱的外語基礎發(fā)愁,她便以自己半年突破日語為例,要我也學日語。一番話說得我怦然心動,說干就干!她陪我去書店買了一些教材,又翻箱倒柜找出部分教材。7月15日,我踏上考研之路。
于是,一步即成天涯!
二
選擇學校是一件頭疼的事。報考的學校在我心中變了三次,從本省一般的學校到本省最好的學校。最后,也是很偶然的機會,我進入了北大網,一下子被它誘惑。通過權衡、咨詢,在瑛瑛的鼓勵下,我選擇了北大中文:一是想試試自己的能力,二是覺得一般的重點大學對我不會有太大改觀,三是身邊有不少北大畢業(yè)生,尋求幫助相對也容易。
選擇北大,其實也意味著放棄:工作、專業(yè)、社交、聲譽、經驗等等,都將離我而去。是得?是失?但“未來”和“未知”的誘惑又像無形的手拉我前行,另一個廣闊而高遠的世界在風情萬種地展示著理想主義的光芒。
猶如比武,你選擇的對手越強,你的能力就發(fā)揮得越淋漓盡致,也提高得越快。但同樣,如果失敗,也會敗得更慘,承擔的風險也更大。也許你還沒來得及出手,小李飛刀已封喉。
北大中文不指定教材、導師,試題也不對外。嗚呼,不知情的人進去無疑會瞎子摸象,全軍覆沒。從何找突破口?這時,我想到了一位北大中文本科畢業(yè)的朋友霖霖。霖霖是個乖女生,溫柔漂亮,愛讀書愛看電影愛看戲劇,當年某個部門送她一套《牡丹亭》的票,她樂不可支。霖霖聽了我的話,二話沒說,拿出通訊錄,將她最要好的一位正在北大中文系上研究生的本科同學的電話和電子郵箱告訴我。許久以后,她還笑著調侃:“呵呵,我給你介紹的那位同學還好吧?”
當然好了。這位女研究生就是嫣嫣,東北姑娘。本科畢業(yè)時取得北大中文文學、經濟學雙學士學位,被保送讀研,攻讀文藝學專業(yè)。我們取得聯(lián)系后,通了好些次電話。每次我都是擬了一大堆問題,逐個問。她雖是保送的,但對考研情況很熟,也很熱心,幾乎是傾囊相授。“霖霖是我最好的同學,她要我多幫你,我自然沒話說了”、“我把知道的都告訴你了”……電話那頭,仿佛可以看到她兩手一攤,燦然一笑的樣子。
國慶節(jié),我和兩位武大畢業(yè)生赴京旅游。那個細雨飄飛的黃昏,在北大校園內,她撐傘款款而來。有道是“人以群分”,她和霖霖的確相像,秀氣、沉靜、溫柔,但都有自己的思想和價值體系。在學校外飛宇網吧旁的一個東北餐館,我們“親切會晤”。嫣嫣說了自己的一些經歷,她自小家貧,但努力進取,善良為人,學業(yè)上一帆風順。她參與討論的最新的北大版《文學原理》,走“綜合創(chuàng)新”之路,極具理論的“張力”,達到了新的高度,國內反響很好。她最大的目標是考博,然后任教,“我喜歡校園生活”。她詳細地介紹了系內情況,最后陪我去國林風書店買了幾本專業(yè)書。在暮色中,我們揮別。
三
第一次考研折戟沉沙,但并不后悔。一位網友說,我們沒有成功,是因為付出的還不夠多。想想也是,我栽在日語上。半年突破日語的人不是沒有,但非常少。況且,日語考研的難度也在加大,增加了作文,詞匯量達7600多。此外,專業(yè)課要耗去大量時間。所以,選擇二外的考友,一定要謹慎,F(xiàn)在想想,當初如果學英語,即使不能通過,但也應該打下了一定的基礎,今年再學應該就問題不大了。事實證明,沒有相當的付出,是不可能僥幸過關的。這同樣適用于任何一門課程。
在我復習考研后不久,霖霖便已隨男友去了北京。他們是大學同學,曾雙雙南下,在南方一全國有名的新聞媒體工作。霖霖知道我考試成績后,在郵件上說:我還是佩服你。
嫣嫣曾向往讀博,但當她考上了很多學子夢寐以求的北大中文博士后,又放棄了。期間,有過多少猶豫、彷徨,可想而知,就像當初選擇是否出國一樣。當然,她去的那家工作單位同樣令人羨慕,那是中國的最高行政機關。我衷心地為她祝福,但也很可惜她三年的專業(yè)學習。
瑛瑛在找工作時,也曾面臨選擇、困惑。她曾有師兄碩士畢業(yè)找不到合適工作,被打回老家?梢,讀研是考研人心中美好的目標,但真正考上后要面臨的事情還很多,不可能一勞永逸。后來,瑛瑛去了一家新聞媒體。如今,還時不時打電話來交流,或咨詢新聞業(yè)務。
只有我,仍在原地踏步,像魯迅筆下的蒼蠅,轉了一圈又飛回來。在考研最緊張的時候,我把工作辭了。年后,換了家中央級新聞單位,駐守一方。其實有很多選擇的,包括中央某大報。但我選擇這家:工作輕松,有利考研。
曾經在新聞事業(yè)上的凌云之志,在念也念不完的“ABCD”和“之乎者也”中逐漸淹沒、褪色。當然,最根本的原因是,隨著對社會本質的了解,心中的神壇已經消解、崩潰。如果能在記者和學者之間作出選擇,我會選擇后者。我已經能夠理解,為什么在實用主義取代理想主義的今天,一位北大博士在畢業(yè)后不找工作,而是在郊區(qū)租房,什么事也不干,只是讀古書、寫作,有時邊讀邊哭。當然,付出是有回報的,長期浸淫,他開始嶄露頭角,其學術散文功底深厚,非常人能為之。
讀書,有時可以改變一個人?佳,有時也可以改變一個人。
只是,路仍然彎彎曲曲,曲曲彎彎,通向不為人知的林中!傲种杏性S多路。這些路多半突然半斷絕在人跡罕見之處。這些可以叫做林中路!(海德格爾《林中路》)這些路,并不將人引向廣場、舞臺、會場,也不引向鬧市、街巷、公路。但這些幽徑,總需要有人去行走、探索。而在寂寞的行走中,有些手臂的牽引、指向,將溫暖一生。
觸摸北大
“我忘不掉你將我扛在肩上,我輕輕一想就碰到天堂……”許茹蕓曾經這樣憂傷而幸福地吟唱著、懷想著。從地獄到天堂,究竟有多遠?在行進的途中,為什么我們常悲欣交集?在京華四月澄明的天空下,未名湖豁然敞開,博雅塔投射在波心,我在漫步中叩問著......
2002年考研成績出來后,我和數十萬學子一樣,等待分數線、等待復試通知,真可謂輾轉難眠。如果說考試之前,命運還把握在自己手中,那么交卷的剎那,我們便已將命運交了出去。諸多客觀因素是不為我們所知的。總以為自己有能力去改變一些事情,并且也的確通過手中的筆,改變過一些人的命運,但在等待的過程中,面對龐大的國家機器,我從來沒有那么強烈地感受到自身的脆弱、渺小和束手無策。
煎熬中,復試通知單終于翩然而至。4月11日,我乘車北上,特快列車在京廣線上飛馳。黑漆漆的大窯山隧道、波撼岳陽城的洞庭湖、兩岸燈火相望的長江、幾近干涸見底的黃河、麥浪陣陣一望千里的平原,均像巨幅畫卷一樣鋪開。旅途總體還算順利,惟一的意外是,一覺醒來后,掛在臥鋪當頭的鱷魚西裝不翼而飛。
12日傍晚6點,車至北京。抵達北大南門時,已是7點多。一個人背著包穿著襯衣四處找招待所,但無斬獲。瑟瑟的寒風中,打通了阿晨的電話。阿晨是我的患難兄弟,在廣州一起租過房,房內只有一張席子和一個煮方便面的“熱得快”杯子。接到我的電話后,他馬上和女友趕過來,陪我找招待所。
14日上午是英語口語,在公寓狂背狂練了幾個小時,中飯后便經東門而入北大。本以為會有兩位英語老師面試,一進去,才發(fā)現(xiàn)只有一名英語系研究生,也就沒那么緊張了。我抽了一道“Studying
Over- seas”,還比較好對付。走出考試中心,松了第一口氣。
15日上午專業(yè)復試。中文五院整個走廊都站滿了考生。男生們身著西裝、夾克,女生們紅裝素裹,生機勃勃。面試每人考一道口頭論述題。面試的老師有4位,外加一名秘書。這些老師都是北大的學者,德高望重,學貫中西,不少能冠以“家”的稱號,我們或多或少都讀過一些他們的書。仰慕已久的老師,就這么真實地坐在面前,這種感覺非常奇妙也非常好。由于有了一定的準備,前幾名考生面試的題目我都覺得沒什么問題。我面試時,題出得比較大,但也比較好發(fā)揮。前前后后談了半個多小時,雖遠遠達不到完美的程度,但覺得過關問題不大。我松了第二口氣。
下午3點體檢完,“三道關”全部結束。刀槍入庫后,剩下的時間相對是輕松和愜意的。
下午便打電話約嫣嫣出來玩。在機關工作了半年多的她,看起來越來越漂亮了,吃辣椒也特別厲害,且沒有上火、臉上長痘等“副作用”,讓我這個“湘軍”子弟嘖嘖稱奇。一番麻辣后,我們去泡吧。在“Power
House”酒吧安靜的二樓,燭光映亮了我們的笑意。我拿出一些自己的資料、文章,還有早先寫的《林中纖手》給她看。她對我當年采寫的個別震動一時的報道也有耳聞,只是那時沒去關注作者是誰?戳宋业膸灼⑽暮螅f:“真不錯。退一萬步說,即使沒考上,能寫出這樣的文章,擁有過這樣的心境,也是很有收獲了。”
樓下,歌手在唱歌,顧客在喧嘩,酒精在彌漫。嫣嫣用話語給我打開了一扇通往北大的窗,讓我窺見了其中的五彩斑斕:趴在她肩上的季羨林家中的小貓、撲朔迷離的王銘銘事件、韓少功和張頤武的“馬拉松”官司、陳平原的博學多才與著述頗豐、董學文老師的治學嚴謹和桃李芬芳……“在北大,不光要讀書,更重要的是體驗生活,體驗北大,真實地享有平凡的生活細節(jié)!
第二天夜晚,我們穿越大半個城市,去未來的導師家中玩。導師是著名的文論家、作家、博導,其夫人是?骶帯⑿P麄鞑控撠熑酥。他們都是高級知識分子,博聞睿智、淡泊名利、平和謙遜、視學生如己出。導師請我們吃從內蒙古帶回來的牛奶餅干,并關切地問起我工作、學習的近況及我母親的病情。他爽朗的笑聲沖淡了我的拘謹。
下得樓來,已夜深人靜。寒風中,嫣嫣垂著骨折尚未痊愈的左手腕(一周前幫同學搬家時不慎扭斷)。那一刻,我感動莫名。當我對她一年多來無私的幫助和指導表示謝意時,她開玩笑說:“我為了掙一個‘師姐’的名分。以后來北大看電影、聽講座什么的,你可別賴啊。呵呵!逼鋵嵥任倚『脦讱q呢。
之后,我忙于約見其他朋友和老同事們。與霖霖徜徉于北海公園時,垂柳絲絲如她飄動的長發(fā)。已經是北京某知名報社?恐魅蔚乃,比以前看似灑脫。背個小包,雙手插在兜里,像個“浪蕩公子”。這個“浪蕩公子”就曾一個人在春節(jié)去云南麗江旅游,回來后又極力慫恿嫣嫣也去麗江玩。
小涯是我在北京見的第一個網友,也是未來的同學,我們在北大中文論壇相識。此次復試時,這個小女孩三步兩步走到我們這邊大喊:“誰是××”?我不習慣于把網上網下的身份聯(lián)系在一起,她一聲叫喊便穿了我的“馬甲”。第二天,我們轉遍了“一塌糊涂”和“紅樓”。記得1998年第一次來北大時,我也到過這些地方,但當時壓根兒沒想過要到這里讀書。此次,故地重游,自有一番感觸,正如泰戈爾的詩:“此后白白消耗了許多年/無情的腳踩碎那一天/親愛的,數十年后故地重游/一路走來,又驚又喜/又看到了那口井,那井邊的兩棵樹……”
一周的北京之行,被一些事情感動著、激蕩著。我常在的士車、公交車上奔波,像一位風塵仆仆的行者。我來到北大的門口,感受她的呼吸、體驗她的滄桑、觸摸她的肌膚。我看著一個全新的世界慢慢打開,并需要用一生的時間去珍藏、品味。
北大將是一個終點,但同時也將是一個起點。“上路的那天,他已經老了/否則他不會去追趕太陽/青春本身就是太陽/上路的那天,他作過祭祀/他在血中重見光輝,他聽見/土里血里天上都是鼓聲……”(江河《追日》)。
(作者系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理論專業(yè)2002級碩士研究生)
作者小傳
1972年出生于湖南邵陽一莽莽群山間,自考中文本科畢業(yè)于中山大學。弱冠開始發(fā)表文學、新聞稿件,先后輾轉于廣東幾家知名媒體,以筆為刀,突出重圍,數次獨家發(fā)現(xiàn)并介入重特大輿論監(jiān)督事件。在聲名鵲起的同時,遭受著巨大壓力和極端挑戰(zhàn),甚至面臨生死考驗。迄今共發(fā)表文章2500多篇,獲得全國省級晚報好新聞一等獎、廣東新聞二等獎等10多個新聞、文學獎項。28歲逐漸淡出江湖,回歸文學,錐骨自厲,而立終圓北大夢。
(特約編輯Reali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