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成者如是說
龔
超(在校大學生):何必這么大驚小怪呢,在校學生結婚的不是已經有了嗎?況且“伴兒”就是陪著讀書,一起聊聊天,大家都是同學,也不會做出格的事情。我雖然沒有找“伴兒”,但也不反對,兩人如果合得來就可以在一起,至于能不能成為戀人,那要看雙方的了解和接納程度
。
趙
宏(外企部門主管):因為大部分大學生都是出門在外求學,正如暴食者的真正心理來自于“化悲憤為食物”的心理欲求一樣,當他們感到寂寞的時候,可以約上自己的伴兒,一起去自習,也逐漸排除掉對異性的極度神秘感,又沒有過多的責任束縛,這種交往方式不錯,既有利于促進學習,還有利于將來在工作生活中與女性交往、打交道。
陳嚴(醫(yī)生):“名不正,則言不順”,一般的大學生都不會堂而皇之地告訴對方,他們僅僅為了“試愛”而愛。所以,“陪讀”就成了一個雙方都可以接受的一個“戀人”的過渡名詞。過渡不成,大家不過是個“伴兒”,過渡成了戀人,那就是水到渠成。而且,一旦彼此之間都有意向,找對方為“伴兒”,別人也不會說他們就是始亂終棄,真可稱得上是進退自如。
反對者如是說
李
佳(在校學生):我總覺得找“異性陪讀”是在浪費時間和感情,學生最主要的目的是學習,學習一個人就行了,干嘛非要找個人來陪?難道每個人在四年中都需要“伴兒”嗎?這不利于我們培養(yǎng)獨立的個性。
林
杰(心理咨詢師):青年學生正處在精力旺盛、充滿活力的時期,有時不善于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情緒,有了“陪讀”,心理可以得到安慰,但是如果陪伴的時間長了,或多或少會產生依賴心理。而且一旦發(fā)展成戀人,就會帶來很多的問題,而且這些問題恐怕一時沒有解決的方案。應該清醒地看到,大學畢竟是人生的“黃金期”,我們的行為準則應該以儲備知識和豐富頭腦為目標,否則當畢業(yè)參與國際化的競爭時,就會處于劣勢。因此奉勸同學要有“戰(zhàn)略眼光”
孫 妙(博士生):找“異性陪讀”,我認為這只是權宜之計,并不是解決學習問題的根本途徑。學習的根基在于自己,別人的引導與幫助只能起催化劑的作用。
“異性陪讀”在大學校園比較普遍,很難斷定其是利還是弊,就象是一把“雙刃劍”,關鍵是找“陪讀”的學生的根本出發(fā)點是什么,如果連自己目標都不明確,只是想找個戀愛對象,那就不能達到“讀”的目的,還不如說找個男(女)朋友來的直接;如果是以提高成績?yōu)槟康,就有可能挖掘自己的潛力,達到自己的目標,則不失為一種促進。(黃俊英)
編輯:魏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