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您說得不對!”“老師,課文里有個問題!”課堂上,傳來了學生們?nèi)绱恕按竽憽钡穆曇簟C鎸@樣的情形,在一些學校的課堂上,教師往往面帶慍色地用“愛插嘴”、“調(diào)皮搗亂”、“不聽話”等言辭來斥責這些“出格”的孩子。然而,在武昌市實驗小學,這種敢于質(zhì)疑書本、挑戰(zhàn)權(quán)威的孩子,卻常常
成為教師們喝彩的對象。武昌市實驗小學也正是以這種方式鼓勵學生們的挑戰(zhàn),推進課程改革深入進行。
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
在一堂美術課上,周萍新老師剛一走進教室,就受到學生們的一次“突然襲擊”!
“老師,我有個建議!我們喜歡《小扇子》這一課,您能不能給我們提前上?”“你們希望提前到哪一課前面呢?”“最好今天上,因為您說過,如果我們喜歡哪一課,就可以要求先上!”說著,孩子們就把上課需要的用具和材料,高高舉過頭頂,并叫著“您看!您看!”
“好厲害的孩子!不給老師留下絲毫的回旋余地!”看著孩子們充滿渴望的眼神,周萍新愉快地點了點頭。
就這樣,學校和教師們總是把孩子看作學習的主體,按孩子們的興趣和心理需求安排教學內(nèi)容,使得一批真正反映孩子呼聲和要求的校本課程應運而生。在課程改革實踐中,學校也始終堅持“兒童中心、生活中心、問題中心、興趣中心”的原則,探索當今兒童教育的課程改革。
學生敢于挑戰(zhàn)權(quán)威
“一只烏鴉口渴了……”《烏鴉喝水》的故事,在小學語文課本里一直沿用了幾十年,它一直被教育工作者視為語言優(yōu)美、情節(jié)生動、啟發(fā)學生們勤于思考的范文。
但在武昌實驗小學一堂“語文+科學”聯(lián)動課上,學生卻就“烏鴉真的能夠喝到水嗎”這一問題展開了討論和實驗。一位學生提出:“老師,課下我們回去按照課本上畫的那樣做了實驗,可是水沒有上升,這是怎么一回事呢?”
為了幫助學生們解開疑團,教師便和學生們一起找來設備,做起了驗證實驗。按照課本上繪畫的形式進行實驗發(fā)現(xiàn),裝滿石子的瓶子沒有如課本上所說的那樣,水并沒有上升。見此情景,學生們都目瞪口呆了。一些學生驚嘆道:“原來課本里的東西也不一定都是真的。
“烏鴉怎么才能喝到水呢?”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開始討論,烏鴉要想喝到水與哪些因素有關?他們先后設計出幾種不同的驗證方案,分組展開了反復實驗,終于得出了自己的結(jié)論:原來水位上升的高低,與石子的大小、水量的多少、瓶子的大小有關,水量越多、瓶子越小、石子越小,水就越容易上升。
“過去學生們把課本和教師的講授當作權(quán)威,如今他們開始審視‘權(quán)威’,這是可喜的現(xiàn)象!毙iL胡嬰稱,自從幾個質(zhì)疑成為課改內(nèi)容之后,學生的積極性日漸高漲,每隔幾天就有新的提議,學生成為課程開發(fā)的成員。
學生也能啟發(fā)教師
在“以人為本”的校本課程開發(fā)實踐中,教師不再僅僅是傳授知識的“教書匠”,而是成為“課程決策者”。在挑戰(zhàn)中,他們的專業(yè)能力得到了發(fā)展,綜合素質(zhì)得到了提高。
在中年級校本課程的《嘿,你好!》交往與禮儀課堂上,徐莉老師就在學生們的啟發(fā)下,重新制定了“自我介紹”的課堂教學目標。
按照徐莉最初制定的目標,她的課程設置是先播放幾位學生的自我介紹錄像,其中有一位態(tài)度端莊始終面帶微笑的女學生,另一位男生則結(jié)結(jié)巴巴,還不時緊張地搖頭、扮鬼臉。徐莉本以為那位女生會成為學生學習的“最佳模范”,那位男生成為“反面典型”。但是當孩子們被問到“你喜歡與錄像中的哪一位做朋友”時,意外發(fā)生了。開始,學生們的想法還如教師設想的那樣,可是不久教室一角突然響起:“其實,我喜歡與那個男同學做朋友,因為他看起來很有趣!”,“是啊,老師,我也覺得那位女同學有點做作!”
遇到這種措手不及的場面,徐莉索性與學生們展開充分討論:“怎樣的自我介紹才是最好的”,討論結(jié)果讓徐莉驚喜:“沒有最好的自我介紹,只要對方能接受就好!痹趲熒舜说膶υ捴校黄鹫业搅私煌膶嵸|(zhì):關注對方,尊重對方。
“走進新教程,我們進入了更寬泛、更靈動的世界,在這里,我們與孩子們平等對話,共同成長!”一位參與課改的教師談出了自己的體會。
特約編輯:張慶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