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團面“摔”進“舌尖上的中國”,現(xiàn)在的他怎么樣了?
2021年歲末,一部《只要你過得比我好》的電影在院線上映。即使沒看過,很多人對這個與一首老歌重名的片名也非常熟悉,只聽名字就有一種懷舊感,特別在這個辭舊迎新,2022年即將到來的時刻。
這一年,你過得怎么樣?身邊的親朋好友的生活如何?你對于新的一年又有什么打算?從本期開始,我們將走近一些普通市民,傾聽他們的故事,記錄平凡人的生活,探尋小人物的夢想和愿望。
其實,他們也就是我們,我們皆生而平凡,都是“凡人歌”里的一個小小音符。他們的喜怒哀樂,我們也感同身受,或者也在同樣經(jīng)歷著。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生活,就是一頓接一頓的煙火,就是一年又一年的告別與憧憬。
在這團煙火氣中,告別2021,憧憬2022……
圖文|余悅
01“嘗鮮”食客
秋末冬初的一天,上午10點多,西海岸新區(qū)井崗山路竹青面館。
從外面走進來三個人,大家的目光向著不同方向掃視了一下周圍環(huán)境,又看了看柜臺正上方的菜單,只點了一碗骨頭湯面。
這個時間點不前不后,早飯時間已過,還不到中午飯時間,三個人進來吃飯的目的,只為兩個字:嘗鮮。
店主孫竹青不在店里,其母親正坐在門口處的桌椅前剝蒜,熱情地招呼他們先坐下,兒子馬上就回來。
放下手頭的大蒜,老人問三位吃什么。三人看了下菜單,男青年征求了一下兩位女士的意見,“來碗骨頭湯面吧”。
老人并沒有再問,或許知道他們是來“探店”“試吃”的,畢竟不少人來這里的吃飯的目的,就是品嘗一下上過“舌尖上的中國”的面是什么滋味。
果然,坐下不一會兒,他們就說,看到你們的店上過《舌尖上的中國》,就是想進來嘗一下。
在店的主要位置,張貼著“膠東摔面”的大幅介紹,大字顯示著“山東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手工制作肉爛湯鮮面質(zhì)精細快捷方便”等標題很是醒目。
三人沒有關(guān)注這些介紹,選擇最前面一張桌子坐下來。與老人只聊了幾句便徑直問起:當(dāng)年你們是怎么上央視的,是不是花錢做的廣告?
這時,孫竹青從外面回來了,和他們打過招呼后,得知要骨頭湯面,便走進廚房,抄起面團,揉、抻、摔,被拉長的面摔在面板上發(fā)出“啪啪”的聲音,像是鞭炮一樣清脆,有些震耳朵。
02小店“奇遇”
“哎呀來,我們哪有錢做廣告,上央視做廣告,不得成百上千萬?”老人感慨道,現(xiàn)在感覺都是巧合。
在等面的間隙,老人向他們講述起了2017年夏天,摔面登上央視《舌尖上的中國3》的往事。
據(jù)講述,那年夏天,正值啤酒節(jié)期間。有一天,店里來了兩個人,兩人似乎并無特殊之處,但是在吃面時,兩人一邊吃,一邊研究墻上的介紹,并竊竊私語。
孫竹青和父母感覺有些反常,難道是面做得不好,兩人要提意見?
“對不起,這碗面哪里有問題嗎?”孫竹青母親上前問道。
“不是,我們是想采訪一下你們?!眱扇吮硎?,自己是中央電視臺的,正在做一檔《舌尖上的中國》的節(jié)日,感覺你們的摔面很有特色,想采訪一下。
一家人頓時感覺不可思議,一家小小的面館,何以能走進央視的“法眼”?彼時,他們的經(jīng)營壓力較大,生意有些慘淡,時常懷疑從煙臺搬到這里來,是不是這摔面不合大家的口味?
再后來,就來了一批人帶著設(shè)備足足拍了一周。
“啪啪”摔面的聲音停了。孫竹青把摔好的面下到了鍋里,一時之間廚房熱氣騰騰。
前幾年,孫竹青都是在店門口摔面,如此獨特的做面手法,其制作過程就是個很好的形象宣傳。據(jù)說因為疫情防控,才改成在廚房摔面。
面很快上桌了,三個人每個人要了一雙筷子,大家品嘗了一下,并稱贊“筋道”“好吃”。
記者點的紅燒牛肉面也很快上桌了,味道很像小時候家里吃的手搟面,不過面條要更筋道更有咬頭一些,湯的味道也很好。
老人繼續(xù)講述說,2018年2月份的一天,店門口突然涌來了很多人,排了很長很長的隊,自己一下子蒙了,這是怎么回事兒?問過大家才知道,原來是《舌尖3》播出了膠東摔面,大家是涌來嘗鮮的。
閑下來的孫竹青也接過了話題,說當(dāng)時火了幾個月,每天最多時能賣600多碗,而之前只有二三百碗。
節(jié)目帶來了銷量,但也帶來了各種各樣的聲音,有人在吃過后說“不過如此”,感覺沒啥特別的,甚至有人說不夠筋道。面對這些評論,孫竹青表示,他做的就是一份家常面,通過傳統(tǒng)的摔打方法使面變得筋道,沒有添加任何添加劑,還能有什么特殊的味道?一個地方一個口味,一個人一個飲食習(xí)慣,他不可能滿足每個食客的口味,希望食客期望值低一點。
火爆之后,生意慢慢恢復(fù)了平常。但節(jié)目的影響力還在持續(xù),很多人還是會陸續(xù)找過來,特別是一些游客,到西海岸來玩就會找過來嘗嘗摔面。
03仍然“堅守”
“郭城摔面(又稱膠東摔面)始于清朝早期的康熙、雍正年間,距今已有三百余年的歷史,因出自郭城村而得名……”店內(nèi)的展牌上介紹說。
孫竹青說,郭城村就位于海陽、棲霞交界一帶,這里也是摔面的發(fā)源地。1997年時,自己16歲時,就跟著叔叔學(xué)摔面。后來在老家開了一家面館,衣食無憂。
為了兩個女兒的學(xué)業(yè),2017年,他們舉家搬來了青島,租下了這個門頭房,開起了自己的膠東摔面館。
這四年多,他們的生意起起伏伏,但一家人的生活簡單而快樂。他們賣摔面,自己也吃摔面。
“我們的摔面真的很健康,我大孫女一直很愛吃,她今年15歲,身高都長到1米76了!”老人說,我們的面很放心,賣給客人也安心。
但一家人最大的擔(dān)憂是疫情。一旦疫情爆發(fā),旅游業(yè)受影響,餐飲就大受影響,店里的生意也會直接受到打擊。
“餐飲和旅游是密切捆綁的,我們希望疫情不要有反復(fù),旅游業(yè)能夠再次紅火,”孫竹青說,現(xiàn)在自己就是在堅守,最近平均每天能賣過百碗,還撐得下去。
即將迎來不惑之年的孫竹青,生得腰闊膀圓,看上去滿是勁力。
“是不是從小摔面練得有勁兒?”對于記者的問題,老人看了眼兒子,帶著高興的笑容說,“他從小就壯實?!?/p>
不過,摔面真是個力氣活兒。孫竹青說,這是個“力量+技術(shù)”的活兒,當(dāng)初剛學(xué)摔面時,渾身疼,有時疼得連一碗面都端不住。直到摔了大半年才慢慢適應(yīng)了,堅持挺了過來。
在孫竹青看來,什么事都得靠堅持,學(xué)摔面是,開面館也是。他認為,自己的堅持一定會有回報。
他每天關(guān)注著疫情消息。在疫情最嚴重的2020年初,他想去武漢做志愿者,但后來發(fā)現(xiàn)不現(xiàn)實,就捐了2000元錢,為戰(zhàn)“疫”出一份力。
有時,店里進來手頭困難的人員,他也會免費讓他們吃碗面,“都不容易”。
每年只有春節(jié)期間,他才會休息幾天,其余時間都在店內(nèi)重復(fù)著千篇一律的摔打面團的動作。
面對即將到來的2022年,孫竹青說,明年,肯定不會放棄,還會繼續(xù)開好面館,繼續(xù)做的就是——堅守。
疫情之下,受到影響首當(dāng)其沖的就是旅游和餐飲。和孫竹青一樣,千千萬萬的餐飲人在堅守,他們一邊積極防控疫情,一邊做好飯菜,既用自己的勞動服務(wù)社會,又用這套飯碗養(yǎng)活自己和家人。
在后疫情時代,在新的一年即將到來之際,惟愿病毒徹底得縛,社會更加平安喜樂,一切的堅守都得到更多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