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天造一層樓,揭秘“青島第一高樓”海天中心是如何建成的
揭秘“青島第一高樓”海天中心是如何建成的——
5天造一層樓,創(chuàng)新技術造就“城市之巔”
近日,在369米高的塔冠上,施工工人將最后一塊單元幕墻板塊安裝在鋼結構桁架上,至此青島第一高樓——海天中心T2塔樓的外觀得以最完整地呈現(xiàn)。作為“城市之巔”,多年來海天中心一直是萬眾矚目的焦點,事實上,在超高層建筑的光鮮背后是上千名參建者的艱苦鏖戰(zhàn),一項項領先建造技術的潛心研發(fā),進而助力海天中心“拔節(jié)生長”,不斷延伸著青島的天際線。
身為青島國信海天中心建設有限公司工程管理部經(jīng)理,王希浩全程參與了“青島第一高樓”的各個建造節(jié)點。369米的超高層建筑到底是如何建成的?面對記者的這個問題,他拿出紙筆,嘗試用最通俗的語言和圖示進行還原。
萬丈高樓平地起,要想建超高層,基礎要打牢,在風和地震等橫向荷載的作用下,勢必要挖很深的基坑才能有力地“握住”上部樓體。其實海天中心不僅是全市“正身高”最高的建筑,它的“負身高”也在全市拔尖,30多米的深基坑相當于向下挖出了十余層樓高的深坑。“為了方便在深基坑內的運輸作業(yè),我們創(chuàng)新使用大坡度裝配式鋼坡道應用技術,避免了為每個具體工程單獨制作鋼桁架支撐所浪費的鋼材和焊接、切割等工序,從而節(jié)約了資源?!蓖跸:普f。
當建筑物“沖出”地面后,主體結構施工并非我們想象中一層一層地進行,而是會分為核心筒和外框兩個環(huán)節(jié)進行“等差施工”?;炷梁诵耐簿秃帽冉ㄖ摹凹怪保侵饕芰c,外框則是依附于核心筒的外圍“骨骼”。通常情況下,核心筒的施工進度會比外框快將近10層的建設進度。
施工中,核心筒的上部施工部分會“罩上”一個外殼,它會隨著建筑物的“長高”而自動向上“爬升”。為了增加施工作業(yè)面,作為建筑方的中建八局發(fā)展建設有限公司對這個“外殼”進行升級——創(chuàng)新應用了桁架集成平臺爬模技術,保證在高空中能形成一個開闊的作業(yè)平臺,方便工人施工。據(jù)悉,利用這種創(chuàng)新型爬模技術,可以達到“5天造一層樓”的效率。
記者采訪獲悉,為了實現(xiàn)錯落有致的效果,海天中心的每一塊橫向相鄰玻璃均不能在一個平面,縱向相鄰玻璃則是左右錯位。整個T2塔樓共有9546塊單元幕墻板塊,每一塊的尺寸大小都不盡相同,進而實現(xiàn)了層層相疊的立面玻璃分布,組合出了完美的曲線。(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冰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