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計在于春。經過一個冬天的休養(yǎng)生息,隨著氣溫回暖,萬物復蘇,春意盎然之中正是凈化調養(yǎng)身體的好時機。春日養(yǎng)生講究多,除了晚睡早起、加強有氧運動外,在飲食上應該注意什么呢?中醫(yī)專家楊女士介紹道,春天養(yǎng)生,藥補不如食療。只要大家在飲食上稍加調整,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養(yǎng)生效果。
3月中旬正值驚蟄與春分的交替時節(jié),春雷萌動,氣溫漸有回升,冬眠的動物都開始蘇醒,植物也開始生發(fā),而人體養(yǎng)生也應抓住陽氣上升的機會,順肝之性,助益脾氣,令五臟和平。而春季養(yǎng)生食療的關鍵就是“三宜兩少”,即所謂的宜潤、宜甘、宜清淡和少寒少補。
宜潤
早春時節(jié),乍暖還寒,氣候比較干燥,空氣中花粉、粉塵等顆粒物較多,容易引起諸多上呼吸道不適癥狀。過燥的氣候會使肝氣過剩而克脾氣,進而影響飲食,因此春天應該著重養(yǎng)肝。
肝喜潤,除了使用加濕器保持外部環(huán)境濕度,還應營造濕潤的體內環(huán)境。多食用一些新鮮蔬菜及蛋白質豐富的食物,如春筍、菠菜、芹菜、荸薺、雞蛋、牛奶等,增強體質抵御病菌的侵襲。補充維生素的同時,還能滋陰潤肺。而水果方面,則蘋果、梨子、菠蘿非常適宜干燥的春天食用。
宜甘
中醫(yī)上認為,春季是大自然氣溫上升、陽氣旺盛之時,此時養(yǎng)陽才是順應節(jié)氣之舉?!爱敶褐畷r,食應減酸宜甘,以養(yǎng)脾壯陽”,倘若酸食吃多,會使肝功能偏亢,加重春季易脾胃虛弱的癥狀。所以,春天飲食宜多吃干溫之物,忌酸澀。宜多吃紅棗、蜂蜜、紅豆、黑糖等天然帶有甜味的食物,對于水果,最好等到它們熟透時食用,否則酸澀的水果反而會刺激到脾胃。
宜清淡
春天肝氣過剩,會對脾胃的消化吸收有所影響。因此在飲食上應飲食應清溫平淡。綠色蔬菜是最好的春季食物,不僅易于人體消化吸收,其中富含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也可以補充冬天的攝入不足,并且增強人體抵抗力。春天飲食最忌油膩、麻辣。
在全家人的飲食調理上,楊女士強調道,主要注意三點:一是注意飲食搭配,不要長期單調的只吃幾種蔬菜;二是要注意在做飯的時候改變傳統(tǒng)的烹飪習慣,做到少油少鹽;三是要科學選擇食用油,不要單吃一種油,也不要偷懶省事選擇調和油。結合自身的選油經驗,楊女士推薦橄欖油和新一代花生油搭配食用。橄欖油主要用于涼拌,而花生油則主要用于煎炸和熱炒。
之所以強調選擇新一代花生油,是因為新一代花生油是在傳統(tǒng)壓榨一級花生油的基礎上保留了花生中的卵磷脂,具有省油一半,美味不變更健康的效果,可以有效地預防食用油過量。
少寒少補
所謂的少寒少補即“春捂”和停止進補。
春天陽氣漸生,氣溫日趨暖和,但由于早晚與中午的溫差很大,冷暖變幻無常,因而“春捂”尤為重要,人體下部血液循環(huán)較上部差,所以易受寒冷侵襲。因而要“春凍未泮,下體寧過于暖,上體無妨略減”。美麗固然重要,但更應為了健康及時關注天氣預報增減衣物,不要怕麻煩。
冬天的進補也要隨著春天的到來停止。因為春天溫補反而會加重身體內熱,像人參、羊肉等適合冬天溫補的食物,到了春天應停止服食,以免上火不適。取而代之的是可以選擇蓮子、薏仁、花生、核桃、芝麻、豬肝等平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