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幸福——文明之都的內在神韻
一座城市要有自己的“精氣神”。
一座宜居幸福的城市,就應該是一座洋溢著“精氣神”的現(xiàn)代文明之都,一座被相互之間的愛包圍的城市。
正是在宜居幸福的指向下,青島市委市政府將塑造城市“精氣神”高高置于城市靈魂塑造的位置。
2011年11月26日,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欄目報道了青島出租車司機發(fā)揚“紅飄帶精神”的事
這種表揚和激勵,實際上是對城市道德建設、文明建設的最鮮明倡導。此后,“紅飄帶精神”在青島進一步發(fā)揚光大,“紅飄帶”進社區(qū)、“紅飄帶”助老扶殘在青島蔚然成風……
2011年12月19日,本報在頭版頭題發(fā)表了署名“紀之”的短評《為善良鞠躬》。這篇充滿了感情的評論,再次向人們講述了一個溫馨的故事,這座城市關于愛的故事——
年輕的母親李麗麗,為治好四歲兒子鑫鑫的疾病,與丈夫推著紅薯車,沿街叫賣了三年,為的是湊夠那6000元的手術費?!肚鄭u早報》的記者將這一感人的故事用文字、用圖片告訴我們大家之后,立即引發(fā)了善良青島人的愛心大傳遞,救助大接力,愛心捐款從四面八方送到了李麗麗那凍得紅腫的雙手上。紅十字會送來了捐助人的定向捐款,慈善總會帶來了治病的救命錢,城管隊員仗義疏財,送錢的市民找李麗麗找得好辛苦……更有數(shù)不清的普通市民,義買李麗麗的烤紅薯,10元、50元、100元,他們扔下鈔票,不問價錢,不稱重量,不要找錢,只是為了幫幫這對堅強的夫婦,救救可愛的小鑫鑫。每每讀著這些報道,人們的眼睛一次次濕潤,眼淚一次次滴落,青島人濃濃的愛意,將每一個人的心靈感化得柔軟而滾燙,這是青島人用大德用愛心唱響的又一曲聲震云霄的愛的禮贊……
這個小小的鏡頭,透視著這座城市特有的追求和內在的品質。
當網(wǎng)絡上在為“扶還是不扶”爭辯之時,青島的解放軍戰(zhàn)士照樣四次跳下窨井舍己救人,青島小伙照樣躍入驚濤駭浪中搶救落水者,青島的的哥的姐們照樣見義勇為——看到老人跌倒,的姐慕春華沒有猶豫,寧可不做生意也要管這“麻煩事”。她這樣說:“見死不救,我良心上過不去?!?/p>
這是一名的姐的良心,更是一座城市的良心。而“紅飄帶精神”、“微塵精神”,古道熱腸、急公好義、扶弱濟困、崇德向善、見賢思齊……都是這座城市滾燙良心的展現(xiàn)。
康德說,在這個世界上有兩樣東西值得仰望終生:我們頭頂上的燦爛星空,人們心中的道德律令。
社會轉型、時代進步離不開道德風尚的引領,社會發(fā)展少不了道德這股“正能量”。
作始也簡,將畢也巨。宜居幸福城市建設,固然有“市容環(huán)境整治大干300天”這樣的大手筆大動作,更多的卻是“文明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這樣起于微末的嬗變,就在這“潤物細無聲”的變化中,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質提升蝶變。
正是基于這種大手筆的城市治理和孜孜不倦的城市文明塑造,2011年,青島以最高分再次榮獲全國文明城市稱號。
道德之美,美在平凡。我們發(fā)現(xiàn),越來越多感人故事中的“英雄”,就是我們身邊普普通通的人。他們的善舉義舉由心而生、自然而發(fā),這看似普通的舉動卻標志著“道德高地”建設的走向和刻度。
“感動青島”人物是我們這座城市“精氣神”的體現(xiàn)、道德高地之巔。
而細細觀察這幾年的“感動青島”人物,最鮮明的特點也是“群體”在不斷增多——感動著我們的正由一個個人演變成一個個群體,這些燦若星辰的群體隆起了道德的高地,成為享譽全國的公益品牌。
就個人來說,感動是一種本能;就一座城市而言,感動則是一種品質。
宜居幸福,就是在這種品質中綻放的我們這座城市最美的表情。(記者 張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