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平民英雄曾慶香:危險時刻沒有片刻猶豫 平日里,他是一個性格溫和的丈夫,對父母孝順的兒子,工作吃苦的工人,誠實守信的生意人。他樂于助人,不求回報。 危險時刻,他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在京城的北六環(huán)路上,先救起中央電視臺女記者劉薇,隨即又與劉薇一起救人,結果不幸雙雙被撞,獻出年僅38歲的寶貴生命。
他,叫曾慶香,江西省信 “央視女記者非亞(真名劉薇)和一名男子攜手救人時不幸雙雙被撞身亡”的消息,近日感動了全國。這位與央視女記者劉薇一同救人的英勇男子名叫曾慶香,今年38歲,是江西省信豐縣大塘埠鎮(zhèn)萬星村人。在北京“3·9”車禍中,曾慶香先救了劉薇,而后兩人又聯手救助第三輛車禍汽車中的被困人員,不幸再次發(fā)生:一輛從后面高速駛來的面包車將他們撞倒,奪走了兩個年輕的生命。 英雄壯舉,感召國人。連日來,曾慶香的英雄事跡,引起了全國廣大群眾和網民的強烈反響。100多萬網民紛紛在網上跟帖、留言、獻花,人們盛贊他是“平民英雄”,“客家人的好兒子”,“江西人的榜樣”,“新時代農民工的典范”,“用生命詮釋了見義勇為,舍身救人的精神,留給世人一份感動”。 舍身救人 危險來臨時,他沒有片刻猶豫,人性光芒在他身上閃爍 1972年出生的曾慶香兩年前來到北京,和妹妹、妹夫一起在朝陽區(qū)孫河附近經營馬具生意。 3月9日晚,曾慶香乘坐妹夫駕駛的小汽車,與妹妹、妹夫三人談笑著回家。 “沒想到,在回家的途中前方發(fā)生了一起車禍?!泵梅騽⒌茉貞洠敃r是晚上10時左右,他們正行駛在北京北六環(huán)路小湯山路段。突然,為了躲避對面?zhèn)确^來的運煤貨車,前面一輛小汽車失去控制,翻倒在路邊,尾隨在后的他們便立即放慢了車速。看到小轎車的車門一直打不開,車主出不來,曾慶香說,“趕緊停車去看看,那輛車里面肯定有傷者”。 曾慶香沖到劉薇的車邊,奮力打開車門救出了劉薇。 “她(從車內)出來后,身體受了幾處輕傷,我哥就一邊把自己的手機給劉薇讓她和家人聯系,一邊讓我報警?!边@時,一輛夏利車又駛入煤渣地面?zhèn)确沟?,損毀嚴重,在現場的劉薇立刻掛斷電話,和曾慶香一起上前救人。突然,一輛面包車又高速駛入煤渣地面,失控撞上了夏利車,將曾慶香和劉薇二人撞飛…… “一切就發(fā)生在幾分鐘之內,當我聽到響聲后,發(fā)現他們都倒在了路上,劉薇不省人事,我哥的嘴巴、鼻孔則流著血……” 重情重義,平日里,他助人為樂,是個好村民、好工友、好丈夫、真男人 3月29日,記者驅車前往信豐縣大塘埠鎮(zhèn)萬星村采訪。沿路是大片的橙園,潔白的臍橙花清香四溢。記者步行來到曾慶香的墓地。 蒼翠的青松、油茶林里,英雄長眠在簡陋的墓地里。 “善良,能吃苦,孝順?!痹鴳c香的家人這樣評價他,在家人眼里,曾慶香性格溫和,對人和藹。 曾慶香16歲就外出打工,17歲時,他去東莞找工作,人生地不熟,錢花得差不多了,就在戶外住了三天三夜,一天吃一個饅頭。后來曾慶香到了代蒂塑膠廠,因為勤奮肯干,沒多久就被提升為組長,一做就是十幾年。 “結婚13年來,阿香對我一直都很好,從沒罵過我一句?!痹鴳c香的妻子楊素蘭深情回憶,“我們在東莞同一工廠打工6年,阿香從來不讓我洗被子、洗衣服,都是他搶著洗。后來大兒子上學了,就沒有與阿香一起外出,可阿香只要有兩三天放假的時間,就會回來看望我們母子和父母。” 不但對家人很好,曾慶香也很熱心助人。廠里的工友,有誰要辦暫住證,或是要上醫(yī)院看個病,他常常主動幫忙?!鞍⑾愠鍪潞?,廠里的老板得到消息后馬上派人來看望慰問我們,一些阿香生前的工友也打來電話安慰我?!?/p> 在東莞代蒂塑膠廠,曾慶香不僅勤勞肯干,而且樂于助人,廠里90%的人都受過他的幫助。比阿香晚兩年進廠的湖南籍工人范財國說:“阿香在車間干活比誰都賣力,我比較瘦弱,他比較健壯,搬運貨物時,他總搶著搬最重的,讓我搬比較輕的?!?/p> 從墓地到曾慶香的家,要經過一條河,52歲的村民黃六生背著犁頭正要過河種花生,聽說是記者采訪,雙眼含淚說:“好人?。 秉S六生說,這座橋是曾慶香和父親曾憲綱去年10月搭建起來的。 樂觀守信:北上京城創(chuàng)業(yè),他“誠實得讓家人不放心” 2009年5月,為了賺錢,也為方便給小兒子治病,曾慶香北上京城創(chuàng)業(yè)。 他在北京給自己定了兩條規(guī)矩:一要吃得苦,二要講誠信。 “我哥寧可自己吃虧也會讓顧客滿意?!眲⒌茉f,有一次,一位顧客去他店里買馬具,正好他店里面沒有,他立即聯系了一位同行韓女士,從她店內購買了顧客要的馬具,并以同樣的價格賣給了顧客?!拔腋鐚嵲诓幌褚粋€生意人,誠實得讓家人不放心。做生意時大家有時會互相挪借商品,有些人從我哥那里借走好的商品,還回質量差的,他都是一笑而過,從不計較。” 離開萬星村,走在鄉(xiāng)間小道,眼見漫山的草木開始返青,路旁不知名的小黃花默默開放。 曾慶香走了,但是,他用自己38歲寶貴的青春詮釋了一個時代青年的人生意義和生命價值。(人民日報 記者 吳齊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