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新聞網(wǎng)手機客戶端下載 | 青島天氣 | 更多網(wǎng)上媒體 新聞中心> 專題> 時政類 > 正文

突破藩籬春雷起--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的初步建立

來源:新華網(wǎng) 2011-06-17 08:44:24

    新華網(wǎng)北京6月16日電(記者 李亞彪、吳濤、屈凌燕)38歲的童元智,現(xiàn)在是義烏市玩具行業(yè)協(xié)會秘書長。他清楚地記得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滿大街的“背包族”,從廣州進貨在義烏小商品市場銷售的情形。

    “那時候,有人認為這是投機倒把,商販們帶的貨不讓上火車,下車還要檢查。他們就在車快靠站時,半路把貨扔下來,有人在鐵道旁接。到90年代中期時,許多政策都放開了,恰恰就是這些沖破計劃經(jīng)濟

體制束縛,買賣越做越大的小商販,帶動自己和周圍許多人走上富裕之路?!蓖腔貞浾f。

    上世紀80年代,有人認為義烏市場是資本主義禍水,要盡快采取堵、禁的辦法。曾擔任義烏市經(jīng)濟體制改革委員會主任兼經(jīng)濟研究中心主任的馮志來,那個時候撰寫過許多文章鼓勵義烏市興商建市。

    他感慨地說:“沒有黨的十四大,就沒有義烏小商品市場的今天。”黨的十四大明確了我國經(jīng)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其最大的意義在于,它給了大多數(shù)人以機會,在沒有資源、資金和大城市作為依托的義烏,允許穿草鞋走路的百姓去打拼、奮斗、探索。

    春風拂過,初夏的杭州花草青翠,郁郁蔥蔥。5月下旬,記者在杭州見到了長期致力于鄧小平理論科學體系研究的浙江省委宣傳部原副部長雷云。他回憶說:“上世紀80年代末,浙江一位農(nóng)民企業(yè)家在上海收購6家國營商店,在全國引發(fā)了一場‘姓社姓資’的爭論。當時有人覺得個體戶、私營企業(yè)多了,是不是就變成資本主義了?特別需要有人撥云見日。”

-
相關鏈接

上一篇:記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