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天氣 | 更多網上媒體 新聞中心 > 正文

那城,那事,那人——青島建置120周年(三)

來源:青島日報 2011-05-05 11:16:56

    青島民族工業(yè)百折不撓

    青島回歸之時,曾有觀察家在《申報》上預言,“青島困于奴隸的經濟深矣,欲求解放,片面的斥逐外資,既不足為功,必須引進中資,逐漸以代替外資。日本商人又必盡力竭其資力以壓抑中國資本之產生。青島領域,將成為兩國資本之戰(zhàn)場。”

    誠哉斯言。盡管日本軍艦常年游弋青島海面,日本軍隊多次登陸武裝威脅青島政局,日本工商資本以各種方式打壓民族工業(yè)甚至

強行并購,但是青島民族實業(yè)家們沒有辜負國人的期望,他們以多難興邦的信念,昂起頭顱,挺直脊梁,投身到一個古老國家邁向現代化的崢嶸道路中。

    日資九大紗廠圍獵 周志俊戮力救“華新”

    作為“上青天”三足鼎立的紡織重鎮(zhèn),青島的民族棉紡織廠在日占時期僅有一家,而日商紗廠卻有九家。

    一對九,從創(chuàng)立之初,華新紗廠就身處危境,險象環(huán)生。然而,這不僅沒有把華新紗廠打垮,卻更加激發(fā)起華新百折不撓、求新求變的巨大活力,成就了一段民族工業(yè)自立自強、生生不息的青島傳奇。

    六項改革讓華新起死回生

    青島第一家紗廠,本應是華新。1913年,享有“南張北周”之稱的周氏家族收購原德華滄口繅絲廠,組建華新紗廠。然而,日德青島之戰(zhàn)與日本占領當局的百般阻撓,讓華新正式創(chuàng)辦推遲到1919年。此時,日資內外棉紗廠的紗錠早已飛速轉動了兩年。日資紗廠在青島的高速繁殖,讓失卻先機的華新在奮起直追中,很快又面臨日資大康、鐘淵、寶來、隆興和富士的圍攻。鐘淵紗廠的日本老板,甚至在媒體上公然宣稱要兼并華新。

    面對咄咄逼人的日資紗廠,華新也暴露出技術薄弱、管理混亂和派系紛爭等官僚資本體制后遺癥。1925年華新在內憂外困中出現巨大虧損,幾乎停產關門。青島第一家大型民族工廠華新,出路何在?

    周志俊走馬上任后推出的六大改革措施,讓華新起死回生。

    履新伊始,周志俊深刻認識到,一個企業(yè)的成長關鍵在人才,所以他第一項改革就是重用科班出身的技術人才,提拔原化驗室主任史鏡清為主管生產質量的工務科長,其他天津棉業(yè)學校畢業(yè)的20余人分任管理員、領班和技師,充實到各部門中。同時,開辦業(yè)余技術訓練班,選拔優(yōu)秀青工參加,作為技術人員的第二梯隊重點培養(yǎng)。不到3年時間,華新上下開始形成一套技術領導系統(tǒng),對技術革新發(fā)揮了骨干作用。

    鑒于日資紗廠排擠的氣焰囂張,周志俊深感“大敵當前”,正面交鋒時不足取,應當先人一招,方有圖存自強的機會。他果斷采取合股線策略,先后購置多臺合股線機,全力生產20支和32支雙股和三股線,產品很快熱銷煙臺、威海、營口、哈爾濱等地,每年盈利都在百萬以上,迅速實現扭虧為盈。1927年底,每個華新職工都分到了相當于5個月工資的花紅,堪稱史無前例。

    能源改革和技術進步也是周志俊銳意革新的兩磅重拳。合股線機須用電力,但膠澳電氣公司的日方老板蓄意刁難華新,經常停止供電。周志俊決心徹底擺脫日本人卡脖子,不惜重金訂購1800千瓦瑞士透平發(fā)電機一座及全套鍋爐設備,自行發(fā)電,如此不僅便利,每度電成本由0.45元降至0.13元。電動搖紗之后,由原來2個工人1天搖紗三四十車提高到1人1天搖60車,效率大大提升。粗紗機傳運電齒輪改為全鏈條,細紗機滾筒直徑 8英寸改為 10英寸等工藝改進,也成就了華新棉紗質量的不斷提高。

    當然,“新政”最得人心的是提高薪金待遇和廢除藝徒制。周志俊制訂了年度加薪、業(yè)績加薪、節(jié)慶紅包等制度,設立了不請假獎、出數獎和撫恤救濟基金?!八囃街啤北臼桥`制與雇傭制的雜交體,它以殘酷剝削徒工獲取超額利潤。周志俊取消了對藝徒的看管押運,給藝徒活動自由;學徒期限由5年改為3年,出徒后可自行決定去留,工資、膳食和工裝都有所改善;合股線實行計件工資制。這些制度都大大調動起華新員工的積極性。

    六大改革讓華新一掃日資紗廠圍獵下的重重陰霾,面目煥然一新。周志俊曾自豪地說:“華新成本之輕雖未敢遂去追蹤日廠,而在華廠中已居首列”。

    建原料基地延伸產業(yè)鏈

    “九一八”事變后,危局再現。華新苦心經營的東北市場被日本占領,獨家生產合股線的格局也被日資紗廠打破。更讓周志俊不寒而栗的是,豐田等三家日資紗廠也將在青島開辦,它們“一切機械均采取最新設備”,就連內外棉、大康等青島老牌日資紗廠也感到恐慌。此時,向來以民族資本占優(yōu)的天津已有多家華商紗廠被日資收購。

    又是一次攸關生死的挑戰(zhàn)。曾經拯救華新的周志俊深知自己肩負重任,華新的生與死,不僅僅是一家民族工廠的存亡,更是青島民族工業(yè)存亡的標志。華新不能坐以待斃,必須奔赴沙場,捍衛(wèi)尊嚴。

    合股線走不通,就增產高級細紗。1932年起華新先后向英、美等國購買了鋼絲機、細紗機、松花機、清花機等一大批細紗設備,紗錠從創(chuàng)建之初的1.5萬枚增加到4.8萬枚,精紡系列的60支雙股和80支細紗,打開了上海和南洋市場。

    以前只紡紗,現在織布、印染一起上。從1933年起華新先后創(chuàng)建了織布廠和印染廠,將產業(yè)鏈延伸到棉紡織的高端,出產的色布、印花布銷路甚佳,利潤也極可觀。

    棉花供應緊張,就自建原棉基地。1933年,華新先在滄口建立47畝的植棉試驗場,培育良種。然后在膠濟鐵路沿線高密等5個縣推廣成熟起早、纖維長的斯字棉,與6萬多戶棉農簽訂長期收購合同,并在高密建立大型軋花廠,邊收邊軋。1934年華新收棉400擔,到1936年猛增到12000擔。原本被日商控制的原棉市場,就這樣被華新打破了壟斷。

    華新不僅實現了成功突圍,而且打造了一條原棉、軋花、紡紗、織布、印染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紡織產業(yè)鏈,具備了集約模式和規(guī)模效應的雙重競爭優(yōu)勢。華新,像一座燈塔,引領青島民族工業(yè)遠航前行。 “土專家”玩轉“洋機器” 陳孟元終結手工印染時代

    在青島,流傳著這樣一個段子——

    東北淪陷后,陳孟元來青島尋找商機,坐洋車逛馬路,一路走一路問,這個廠是干啥的,車夫答棉紡廠,再問一家,又答棉紡廠,一連問了七八家,都是棉紡廠。陳孟元就下了決心,都是織布的,沒有染布的,俺就開他個印染廠。段子的真實性待考。但陳孟元真來了青島,也真開了工廠——華北第一家機器印染廠——陽本印染廠。1935年,陳孟元從他在沈陽的太陽煙廠抽調20萬元資金,親赴日本購置了整套印花設備,并聘請兩名日本技師一起回到青島。等設備基本安裝完畢,一試車,工藝出了問題,600多匹布受了腐蝕全部報廢。

    出師不利,陳孟元辭退了日本技師后陷入深思。日本工程師都搞不定的機器設備,誰來整?想來想去,從創(chuàng)業(yè)之初就習慣親力親為的陳孟元,決定自己動手。

    他沒白沒黑蹲在機器邊,跟從沈陽調來的十多名技術骨干,對照日文資料,研究操作工藝,一臺機器一臺機器地調試,終于把設備運行這一關給攻破了。他又派人到上海專門經營德國染料的德孚洋行,學到了印花配色的工藝技巧。1936年6月,陽本印染廠正式投產,出品的士林布、花嗶嘰、愛國藍等布料質地精良、色牢度高,很快壓倒日本貨,獨占市場鰲頭。

    陳孟元就這樣帶領中國“土專家”再一次玩轉“洋機器”,讓青島乃至整個華北告別了 “盆盆罐罐”式的手工印染時代。

    引進、革新、趕超 尹致中打破“洋針”壟斷

    三十而立。尹致中在青島創(chuàng)辦冀魯制針廠時,剛好30歲。這家中國最早的大型現代制針廠,不僅使尹致中成為民族工業(yè)一代巨子,也讓青島成為抵制洋針的策源地和大本營。冀魯制針廠投產之前,中國人用的縫紉鋼針,幾乎全部依靠進口——南方用德國針,北方用日本針。

    1931年,憑借技術引進、革新、趕超,尹致中和他的冀魯制針廠改寫了“洋針”壟斷中國市場的歷史。 愈挫愈勇

    從1924年東渡扶桑進入廣島制針廠起,這個來自山東萊陽的青年人就從未停止過追求“中國制造”的理想。

    1928年,尹致中第一次去日本購買制針設備。誰知機器運到下關,被日本海關以禁止制針機器出口為由予以沒收。無奈之下,尹致中將再次購買的機器拆卸散裝,避開日本海關運回青島。誰知股東們看到一堆破銅爛鐵,日籍技師索薪又高,紛紛退股。1929年,尹致中創(chuàng)辦的忠記針廠因陋就簡開工后,由于資本缺,原料少,成本高,質量次,產品毫無銷路,企業(yè)勉強維持到1930年下半年。此時,華北各地抵制日貨給尹致中以轉機,有華商來青將“忠記”存針全部收購,并簽訂包銷合同,方才還清外債,有所起色。正當尹致中準備大干一場,有大股東見制針業(yè)利潤豐厚,乘機以高價購買忠記針廠的產權和商標。這一次,為打造中國制針工業(yè)嘔心瀝血的尹致中,選擇了退出。

    但是,愈挫愈勇的尹致中絕不是退卻。他在籌得天津、濟南等商號的4萬元股本后,選址利津路8號籌建新廠,定名冀魯制針廠,再次創(chuàng)業(yè)。由天津、濟南股東任監(jiān)理,尹致中任廠長。1931年底冀魯制針廠正式投產開幕時,舉國轟動。 技術立企

    到底是什么讓冀魯制針廠蜚聲華北工業(yè)界?

    答案是,尹致中悟出了這樣一個道理:僅僅靠引進技術換不來真正的市場,只有掌握核心技術,再加技高一籌,民族工業(yè)方能自立自強。

    他不再去買機器,而是高價購得日本最新發(fā)明的“連三制針速度機”圖紙,憑借自己多年制針經驗,組織人員反復研究,加以改進,終于研發(fā)出新型CCY式制針機。該針機能將過去需要三臺機器的砸鼻、穿孔、切斷等三道工序,獨立完成,提高效率200倍,同時節(jié)省原料,大大降低成本。此項發(fā)明不僅獲得國民政府注冊專利,而且被實業(yè)部授予一等獎、鐵道部授予全國鐵路工業(yè)展覽會超等獎。

    他將由日本進口的各種原材料逐一進行國產代替后,開始瞄準如何掌握制針模型技術上來。據說,日本制針技術是從德國秘密學來的,而且是以犧牲日本技師性命為代價,才打破德國的壟斷。尹致中如法炮制,以最優(yōu)厚的條件從日本秘密聘來一位制針模型技師真田。真田對制針模型技術絕對保密,他與廠方立約:不在廠內工作,模型由他親自送交,不許廠里任何人到他住所去。

    尹致中相中了精明能干的年輕徒工胡慎五,經真田同意,胡慎五被派到他家里當傭人。表面上,胡慎五是伺候真田一家,其實他的任務是博得真田好感,從而獲取針模技術。晚上從真田家?guī)凸こ鰜?,胡慎五就到尹致中家中的秘室,練習試制針模。然后再把試制出來的針模秘密拿到廠里去實驗。這樣經過半年多時間,制針模型完全實驗成功。就在真田再次要挾廠方給他提高待遇之時,尹致中和他解除了契約。

    正是通過技術引進、革新和趕超,冀魯制針廠趟出了一條民族工業(yè)的自立之路。

    冀魯制針廠生產的 “警鐘”、“黑龍”、“獸王”等品牌民用和工業(yè)鋼針,行銷全國,并出口南洋、印度一帶,是當時中國少有的能賺取外匯的產品。原來的忠記針廠,因管理不善,機器設備落后,最終為冀魯制針廠收購。從青島出發(fā),尹致中實業(yè)救國的理想在上海、重慶、香港等中國各地開花結果。 □ 孫保鋒

    民族工業(yè)的“黃金期”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是青島民族工業(yè)大有作為的黃金時代。除了紡織業(yè)、制針業(yè)、印染業(yè)之外,可圈可點的還有火柴業(yè)、面粉業(yè)、橡膠業(yè)……

    ——青島民族火柴業(yè)崛起。1928年開業(yè)的青島振業(yè)火柴廠,以只生產硫化磷火柴、堅持用國產排梗機、堅持用熱膠保證質量的做法,名聲遠揚。華北火柴廠緊隨其后,一方面“自行制造硫化磷,以挽利權”,一方面因經營有方、善于根據商業(yè)情報采取營銷手段而迅速擴張,1937年成為青島最大的火柴生產廠家。此時,青島民族火柴廠已有10家之多,而日資僅為4家。青島火柴產量約占全國產量的四分之一。

    ——恒興面粉廠異軍突起,以日產面粉6000袋的巨大產量,占據島城面粉業(yè)的半壁江山。

    ——同泰膠皮廠生產的駱駝牌自行車胎,物美價廉,終結了英國鄧祿普輪胎對中國市場的壟斷。

    ——中國染料公司取用本地城陽芒硝、回收廢液硝酸等做法,降低成本,減少污染,開青島化學工業(yè)之先河。

    ——義昌信鐵工廠軋制小型圓鋼和扁鋼,是為青島首家軋鋼廠;利生鐵工廠生產的獅輪牌車床、刨床、鉆床,遠銷天津、漢口等地,曾獲全國鐵路沿線出產貨品展覽會“超等獎狀”,成為青島最早也是最大的機床制造廠。

-
相關鏈接

上一篇:民生追訪:四方鐵路沿線設看護亭 整治垃圾亂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