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縱觀福建泰禾借殼上市全過程,實際控制人黃其森在每一步的行事均顯示出“花小錢辦大事”的特點。最終,其不但分文未花獲得ST三農控制權,而且在地產融資路阻之際,轉向了以上市公司作為資本運作平臺的經營模式。 本刊記者 傅碩/文 曾經身陷福建擔保圈、被債務纏身、遭“飛天系”挾持的ST三農(),在地產商人黃其森運作下烏雞變鳳凰,于今年9月30日以263.16%的漲幅重返闊別3年的資本市場。黃其森旗下的地產資產也得以借殼上市。 借殼上市包括三方面的內容:一是股權獲??;二是上市公司資產置出;三是借殼方資產置入。而縱觀福建泰禾借殼ST三農上市全程,實際控制人黃其森在每一步的行事均顯示出“花小錢辦大事”的特點。 “掃雷”凈賺兩億 ST三農是有名的爛攤子,如果按照常規(guī)的“收購原股東股權、以擬注入資產認購增發(fā)股權方式”顯然不行。收購方不僅需要支付巨額現(xiàn)金,甚至獲得的股份3年內不能流通,還要消化ST三農的歷史包袱,并且處處防“雷”。 從借殼過程看,黃其森確實碰著“雷”了。黃其森首先通過協(xié)議轉讓獲得44590240股(轉讓方分別為上海金威數(shù)碼、深圳拓博),收獲股份占總股本的22.47%,成為ST三農潛在第一大股東。公告沒有披露黃其森支付對方股份轉讓的對價。時間是2008年4月8日。 然而,上海金威數(shù)碼的股份并沒有按照約定過戶,其股份被法院凍結。而深圳拓博股份過戶時間挪到了股改之后。2008年年報顯示,當時前三名大股東持股數(shù)比例接近,黃其森投資的福建泰禾投資有限公司持股12.73%;上海金威數(shù)碼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持股11.87%;上海藍銀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持股10.08%,誰都有可能上位。 但到了2009年6月11日,上海金威數(shù)碼與福建泰禾簽訂的《福建三農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股份轉讓協(xié)議》公告聲明作廢。黃其森在股權獲取上舉步維艱。 但比較讓黃其森寬心的是,雖然ST三農有重重暗礁,但在公安機關介入下,暗礁基本上都已浮出水面。這里面不得不提到三明市國資委,三明市國資委把邱忠保引入ST三農后,引發(fā)驚天大災。所以黃其森在上市之前曾不緊不慢地對媒體表示,三明市國資委比我更急。雖然三明市國資委在ST三農沒有一分錢股份,但黃其森和三明市國資委簽署的《債務承擔協(xié)議》顯示,三明市國資委真金白銀掏了8131.07 萬元。 黃其森把清償ST三農債務分成兩步,股改之前支付12000萬元,也就是說,12000萬元撬動了ST三農的實質性資產重組,ST三農2007年的總資產4.7個億。股改通過之后,黃其森支付余下的28000萬元。黃其森的付款方式顯示了會計人員謹慎小心的一面。 這樣一來,ST三農巨額負債和錯綜復雜的債權債務關系,被黃其森化解,上市公司變成了一個“凈殼”。 如果黃其森掏了4個億來買殼,也未免太笨了。 2009年年報顯示,資本公積59409.34萬元,屬于大股東占款清欠資金轉入,大股東占款清欠貨幣資金有28998萬元。 就是說,黃其森用4億資金把借殼的雷掃光了,賬面上還多出近2億資金。 增發(fā)強化控制權 隨后,ST三農向泰禾投資定向增發(fā)購買資產的價格為3.09元/股,共發(fā)行78411.95萬股,合計242292.91萬元。至此,ST三農總股本為1017177993 股,其中泰禾投持有809400795股,占總股本的79.57%。 定向增發(fā)股本的大小,決定著對上市公司的控制權與收益權。定向增發(fā)股本數(shù)量取決于注入資產的評估增值幅度與二級市場平均價格。股價的高低往往決定著增發(fā)時的對價。若要實現(xiàn)借殼者的利益最大化,理想的情況是,增發(fā)公告前低股價,公告后高股價。在這方面,黃其森又顯出資本玩家的精明。 注入資產以2009年4月30日為評估基準日,評估值為242292.91萬元,評估增值率155.86%。 前文提到,擬注入資產在進入上市公司時都要進行評估,評估值越高,借殼方能夠獲得的上市公司股權比例就越大,其股權價值也將相應提高。因此,借殼方在進行擬注入資產評估時,具有強大的“做多”動力,而體現(xiàn)在評估值上,就是評估增值率。 而房地產行業(yè)評估增值率遠高于其他行業(yè)公司,這是由我們國家資產評估規(guī)則的特性決定的。根據(jù)證監(jiān)會《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的有關規(guī)定,對擬注入資產的評估可采用收益現(xiàn)值法進行評估,而房地產、礦業(yè)主要資產(土地、礦產資源)的入賬成本為獲得該資源支付的價款(土地款、資源價款),而以這些資產未來形成產品變現(xiàn)后的收益(房屋銷售利潤、礦產銷售利潤)折現(xiàn)后的價值作為評估值,所以其溢價空間不言而喻。 當然,高評估增值率在帶給借殼方更高的股權比例的同時,相應地擠壓了其他股東的股權比例,并且降低了注入資產的盈利能力。 增發(fā)總股款與注入資產相等,ST三農一分現(xiàn)金未花,強化了上市公司控股權。由于評估基準日在房地產周期高峰期,所以注入的資產獲得相當高的溢價,而股價卻定在ST三農股價最低點。黃其森在增發(fā)價格和注入資產估值上占盡了便宜。 空手套白狼 表面上看,黃其森付出了4個多億元的真金白銀掃雷并獲得上市公司股權。但事實上,這一數(shù)字在整個借殼過程中無非承擔著“穿針引線”的作用。通過大股東占款清欠資金轉入,黃其森不僅抵消了排雷的4個億,居然還多出1.9個億留在賬面上;而黃其森獲得的上市公司增發(fā)股份價值為24億元,但注入的資產共24億元。特別是作為絕對控股大股東,巨額資本公積金留在賬上,這對將來的好處不言而喻。 這樣,兩兩相抵的一輪數(shù)字游戲后,黃其森一分現(xiàn)金未花,獲取了上市公司控股權。而且,從另一個角度看,黃其森還在借殼后獲得了一定數(shù)量的現(xiàn)金。當然其他的股東也不是輸家,隨著ST三農上市,其擁有的市值也在放大。 今年下半年以來,房地產行業(yè)仍將面臨巨大的資金壓力。10月26日,北京市實行預售款監(jiān)管制度,開發(fā)商主要融資渠道幾乎被堵死,能夠可行的辦法也只有信托和股權融資幾條道路可選,而信托融資太高,特別是單個項目的信托融資成本太高,股權融資就成了最佳的選擇。 盡管根據(jù)證監(jiān)會《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規(guī)定,借殼后新的大股東所持有的高價股份3年之內不能變現(xiàn),但大股東可通過銀行質押的方式獲得銀行貸款,獲取做大產業(yè)(比如收購土地、收購礦權)的資金,貸款收購的資產經過短時間的運作之后,又可以評估增值,以增發(fā)或上市公司現(xiàn)金收購的方式進入上市公司。如此一來,就形成了以上市公司作為資本運作平臺的經營模式,而一毛未拔的黃其森則成為少數(shù)的幸運兒。 背景鏈接 飛天系玩爛ST三農 ST三農曾經被控股方“飛天系”掏空,且留下一堆爛攤子。“飛天系”靠ST三農起家,曾經名震江湖。資料顯示,邱忠保1995年創(chuàng)立了“西安飛天”,首先瞄上了福建三農。在其運作下,2000年12月,福建三農原大股東三明市國資局、三明市財通公司和西安飛天簽署了股權轉讓協(xié)議書,由西安飛天收購了上述兩家持有的福建三農20.67%股權,成為第一大股東。之后,邱忠保又通過資本運作,相繼入主中油龍昌、浙大海納,形成了一個擁有3個上市公司、40余家控股及全資子公司的“飛天系”,一躍成為國內資本市場的大鱷。 當時,福建三農自查發(fā)現(xiàn),公司的外埠存款和國債投資,實際上已被“飛天系”關聯(lián)的10家公司占用,每家占用金額從1700萬元到5500萬元不等,總計金額達到3.05億元,加上其他占用合計4.96億元。浙大海納、中油龍昌也未能幸免,分別被“飛天系”占用資金達3.22億元、1.8億元。 同時,三家上市公司還對“飛天系”關聯(lián)公司進行了數(shù)額巨大的違規(guī)擔保,加上直接占用資金,已超過了16億元。 2004年年初,“飛天系”開始出現(xiàn)資金鏈斷裂跡象。 2005年5月30日,福建三農接到了福建證監(jiān)局的立案調查通知書。2006年3月2日,福建證監(jiān)局向該省公安廳移送了邱忠保等人涉嫌挪用福建三農集團4.96億元巨額資金的犯罪線索。同年3月3日,公安廳經偵總隊對邱忠保等人涉嫌挪用資金案立案偵查,并成立了代號為“3·3”的專案組,由副廳長李清任專案組組長。 檢方資料顯示,邱忠?;锿缸锵右扇饲f季希(原“三農集團”董事長、飛天集團副總裁)密謀策劃,在取得福建三農集團控股權后,指使其派往該公司的犯罪嫌疑人周軍、陳劍、季年誼、姜炳華等人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大肆挪用福建三農資金給“飛天系”關聯(lián)公司及其個人使用。其中包括挪用福建三農3.53億元國債投資款、2500萬元職工安置款、收購陜西紅盾1525萬元股權轉讓款等。 邱忠保為了掩蓋其非法占有、挪用福建三農集團巨額資金,隱瞞貸款、違規(guī)擔保,包裝上市公司利潤等目的,指使姜炳華、陳劍、周軍等人聽從莊季希的安排向福建三農股東和社會公眾提供虛假的、隱瞞重要事實的財務會計報告。 在莊季希的具體操控下,陳劍、武煒敏、趙紅陽等人向福建三農財務中心提供了大量偽造的、不完整的財務票據(jù)和虛構的合同、協(xié)議,并虛構了國債投資、委托理財、對外投資等經濟業(yè)務及其利潤和2.3億元的外埠存款,以及隱瞞了貸款、違規(guī)擔保重要事項,致使2001年至2003年間福建三農的財會報告嚴重失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