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網(wǎng)上媒體 新聞中心 > 正文

努力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1

省委講師團副團長、教授 何克亮

中宣部理論局組織編寫的《七個“怎么看”——理論熱點面對面2009》,是一本大眾化的通俗理論讀物。它針對當前干部群眾普遍關(guān)心的七個熱點難點問題,用通俗的語言、翔實的數(shù)據(jù)、準確的觀點,從理論和實際的結(jié)合上,作出了有說服力的回答。本書的內(nèi)容和風格,對搞好理論宣講和形勢政策教育,很有啟發(fā)和幫助。

一、理論宣講要通俗化

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們的價值取向逐漸務實化、趨利

化。隨著思想解放和社會思潮多樣化,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吸引力、影響力和控制力有所減弱。許多人對政治理論不感興趣,甚至把它看成是一種說教。這與毛澤東時代的情況形成巨大的反差。時代變了,理論宣講工作也必須轉(zhuǎn)變方式。宣講者不能從理論到理論、就理論講理論,也不能用教科書和論文的表達方式講理論,更不能用官話、套話、空話講理論。《七個為什么》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表達方式的通俗化。它沒有講高深的理論,沒有用教科書的表達方式,沒有用報刊理論文章的語言,代表了理論大眾化的方向。讓人們感到的是,文風清新、通俗易懂、圖文并茂、可讀性強。這種通俗化的理論表達方式,對我們轉(zhuǎn)變理論宣講方式有重要的啟示作用。我們要學會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鮮活的實例、客觀翔實的數(shù)據(jù)、大量豐富的信息、透徹的分析說理,深入淺出地表達理論觀點和政策訴求,以提高聽眾對黨的理論和政策的興趣,增強他們的認同程度。只有人們愿意聽、聽得進,才能記得住、信得過。這種通俗化、大眾化的宣講方式,是新形勢下提高宣講效果的必由之路,能達到入耳、入腦、入心的目。

二、理論宣講要提倡平等交流在毛澤東時代,理論教育的基本前提是,不論教育者還是學習者都確信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理論宣講就是教員把真理“灌輸”到學員頭腦中的過程。宣講者就像基督教中“牧師”一樣,是傳教布道的,是代表真理的。聽眾也像“教徒”一樣,自覺自愿的接受這種“灌輸”。因此,教員是居高臨下的,是有權(quán)威的?,F(xiàn)在,人們思想的自主性增強了。過去那種把黨的理論等同于真理、并虔誠信仰這個理論的前提條件不存在了。理論宣講者不再具有“牧師”那樣的權(quán)威地位。在這種缺乏共同信仰的前提下,再用過去那種“我講你聽”的“灌輸”辦法,已經(jīng)起不了多大作用。因此,理論宣講必須改變自上而下的“灌輸”方式。教育者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放下官員或教師爺?shù)募茏?,尊重聽眾,以平等的心態(tài)與聽眾進行交流。在表達方式上,理論宣講應該有別于傳統(tǒng)意義的講課或作報告,而應該將講課、報告、演說、談話、對話融為一體,形成一種新的語言風格和表達方式。只有在平等交流的基礎(chǔ)上,聽眾才會樂于接受你的觀點?!独碚摕狳c面對面》正是因為有了這種平等交流的語言表達風格,才具有較強的可讀性。

三、 理論宣講不要回避問題

新世紀以來,我國的改革發(fā)展進入關(guān)鍵時期。各種利益關(guān)系更加復雜,各種社會矛盾更加突出,各種思潮和觀點的交鋒更加激烈。人們的頭腦中存在許多疑問和質(zhì)疑,不滿情緒逐漸積累。因此,理論宣講的一項重要任務是解疑釋惑、化解情緒,增強聽眾對黨的理論和重大方針政策的認同?!镀邆€怎么看》的突出特點是敢于面對問題,分析問題,回答問題。它緊密聯(lián)系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新形勢,及時地對干部群眾普遍關(guān)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做出深入淺出、有針對性和說服力的回答。我們在宣講中,不僅要正面講解理論觀點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而且要主動涉及人們關(guān)注的熱點難點問題。不要采取簡單的辯護方式,而要依據(jù)數(shù)據(jù)和實例,運用分析說理的方式,對問題的性質(zhì)做出正確的判斷,對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做出合理的分析,對解決問題的途徑做出恰當?shù)恼f明。如果有的問題暫時把握不準,難以給出令人信服的答案,也不要把自己的觀點強加于人,不要做出模棱兩可、似是而非的回答,而應該本著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留下進一步討論和研究的余地。

四、理論宣講要把握好度

現(xiàn)在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很多,思想的自由度擴大,思考的自主性增強。因此,聽眾對宣講的要求更高,要想讓聽眾滿意更難。有些人為了刻意追求宣講效果,忽視黨的宣傳紀律,講正面的東西少,講負面的東西多,甚至有意渲染問題、夸大其辭、嘩眾取寵,形成一種錯誤導向,增加了人們的不滿和失望情緒。特別是在講到社會不公和腐敗問題時更容易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镀邆€怎么看》不僅大膽地涉及這些問題,而且“度”把握的很好,既講清問題、分析原因,又指出解決的途徑,堅持了正確的導向,增強了人們的信心。增強憂患意識,常懷憂黨之心,是中央對全黨提出的要求和發(fā)出的警示。在宣講中憂黨憂國是對的。但憂黨憂國的前提是愛黨愛國。正所謂“愛之彌深,憂之彌切”。我們在宣講時,應該本著愛黨憂黨、愛國憂國的態(tài)度,有一種社會正義感和責任感,勇于開展對黨內(nèi)和社會不良現(xiàn)象的批評,而不要懼怕批評、限制批評。但是,批評的的前提必須是善意的、建設性的,批評的內(nèi)容必須是實事求是的。如果在批評中一味地否定,甚至攻擊一點、不及其余,就完全背離了宣講的初衷,起到了相反的效果。所以,在宣講中使用批評武器,一定要把握好政治上的度。

手機看新聞 | 查看所有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1
用戶名:  密碼: 匿名發(fā)表 新用戶注冊
相關(guān)鏈接

上一篇:基層干部群眾學習理論的好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