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肖暢
????前日下午,一對母女在武漢大學櫻園內穿和服拍照,引來一些學子、游客圍觀聲討。母女倆面對聲討,無奈匆匆離去。本報對此事進行了報道后,在網(wǎng)上迎來了熱烈討論。
????今日,本報刊發(fā)了跟蹤報道,所援引的網(wǎng)絡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五成網(wǎng)友表示抵制和服,支持轟趕行為;四成網(wǎng)友認為應理性看待,沒必要抵制。其中,表示抵制的聲音里,大部分不是單純針對和服或者櫻花,而是針對和服與櫻花的“搭配” ,“認為穿和服看櫻花是國恥”。
????不妨做個推論:和服事件之前,為學子、游客所觀賞的櫻花,原本是“中性”的;和服在樹下出現(xiàn),則讓和服與櫻花的民族色彩一并顯現(xiàn)了,甚至武大櫻花的栽種歷史都被不少人提及了。似乎可以說,特定的場合,加上特定的舉止,終于引來了抵制乃至聲討。
????出現(xiàn)抵制之聲,本不足為奇。很多情況下,類似的物品,會被附加過多情感,成為某種象征品。和服、櫻花,在民族情緒感染下,很容易成為這樣的象征品。民族意識,通過象征物品而傳達,也總是常有的事。人有情感、觀念表達的需要和自由,這也很好理解。曾有一段時間,抵制日貨的情緒高漲,武大櫻花就被一些人納入到該抵制物品的名單中,好在,抵制不曾淪為強制。
????但是,我們試圖分析抵制行為的心理根源,并不代表所有抵制行為都富含著一整套邏輯體系、觀念系統(tǒng),好似抵制行為總是目標確定、策略清晰一般。如今,抵制櫻花一說銷聲匿跡;但和服一經(jīng)出現(xiàn),抵制之聲又起。情緒的波動性,可見一斑。該母女的遭遇,我們實難分清,是她們“民族意識冷漠”激起了眾怒,還是和服與櫻花的組合產(chǎn)生了獨特的觀賞性,以致激活了物品之民族象征的屬性,也因而激發(fā)不少人的民族情緒?
????看櫻花,不是國恥;穿和服,也不一定是國恥。但是,穿和服看櫻花,被不少人認為是國恥了。這里面,很難找到邏輯嚴密的解釋,但至少,可以從情緒上進行理解。情緒的表達,不需要觀念、物品、人有一一對應,而只需要一種湊巧的情境,例如武大櫻園的櫻花樹下穿起和服。
????當然,我們更想強調一點:母女倆所遭遇的,已經(jīng)是聲討與轟趕,這就超越了單純抵制的范疇。抵制可以表達一種情感、態(tài)度,往往也無害于他人;而聲討卻是富含攻擊性的,這意味著,無心之舉可能會被他人于主觀上強加侮辱性質,而這很可能會為當事人的身心都帶來一定程度的冒犯。事實上,該母女的確遭遇冒犯了?,F(xiàn)場有人喊著“滾開”,網(wǎng)上有人為她們“感到恥辱”,如此聲討之狀就足以證明。
????我們希望,如果說抵制也是“另一種自由”,那也完全可以采取文明的方式,君子的方式,不要對他人產(chǎn)生冒犯。更何況,櫻花與和服,不值得人們產(chǎn)生過多聯(lián)想。我們的生活中,沒有那么多的“國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