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網(wǎng)上有人在炮轟我?”
5月4日晚,在第12屆青歌大賽央視1000平米的演播現(xiàn)場,綜合素質(zhì)評委余秋雨化好妝落座前,看見站立一
旁的記者,不由微笑著問起。
從沒見過這么率性的人,他的身上有許多頭銜:學者、大師、教授……,只因第二場比賽的點評過程中提及“仁者樂(le)山”一詞,遭到觀眾當場質(zhì)疑,于是網(wǎng)上出現(xiàn)了眾多“評委余秋雨念錯字遭炮轟”的此類消息。
沒想到余秋雨倒是毫不回避地自己提及了此事,臉上的表情讓人多少有些放心,他笑呵呵地說起:“這是我的專業(yè),我太了解了!
“那么正確的說法到底應該讀哪個音?”
“沒有正確!
回答出乎意料。
原來,聽余秋雨教授一解釋才明白,我國古代的讀音到“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后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千里走單騎(qi)”,若按古音,我們都讀錯了,應該讀“千里走單騎(ji)”;“車(che)水馬龍”也不對,應該是車(ju)水馬龍;再如,暴露不應該講bao
lu,應是pu lu;而說服(shuo fu)也不對,應該說shui fu。
若照這么論起來,倒真是能把人繞暈了。誰正誰誤,報紙上也是爭論不休。而余秋雨教授本人的觀點是:語言應該根據(jù)人們生活的實際發(fā)展來尋找它的支撐點,要用活的語言,通用的語言,來激活傳統(tǒng)語言。
二千多年前我們的孔老先生的確提出的是“樂(yao)山樂(yao)水”,但二千多年過去,我們到底是拘泥于傳統(tǒng)的文言,還是用現(xiàn)在的通用語言來讀解?引而論之,繁體字和簡體字,究竟誰正誰誤?
沒想到,一場青歌大賽竟然引發(fā)了這么深厚的一個學術(shù)命題,這也算是青歌賽的一個含金量了吧。
“如果用古音來讀,相信我們古代的很多字就沒法活在今天人的嘴上了。”余秋雨有些調(diào)侃地說道。
面對誤解和炮轟,余秋雨心態(tài)平和,坦然相陳:
“昨天我還和沛東提起這個觀點,按古音讀也是可以的,但同時應該允許別人按現(xiàn)在的語音來讀,要允許對話和討論,多大的事啊,就用炮轟?”(
記者 艾中)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