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工作人員對濟南一座古建筑進行平移
本報特約記者 潘 鋒
中國最大的古建筑平移工程河南慈源寺平移工程日前正式啟動,慈源寺內的三座主要
寺廟,將沿著一條450米長的軌道平移到400米外的“新家”。如果成功,這項工程將創(chuàng)下一次性平移建筑數量最多、距離最長、轉向次數最多等多項世界紀錄。
400米外是新家
據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楊煥成研究員介紹,位于河南省安陽市林州橫水鎮(zhèn)馬店村內的慈源寺,始建于1300年前的唐代貞觀年間。承擔此次平移任務的河南省古代建筑保護研究所所長杜啟明告訴記者,由于安林高速公路的建設將從寺院中部通過,考慮到寺院大雄寶殿、三教堂、文昌閣三座主要建筑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決定對上述三座文物建筑實施整體平移。其他九座建筑實施“解體組合”的方式搬遷,也就是說,拆了之后按原樣、用原材料重建。
慈源寺新址位于現址西南方向,海拔約310米,寺院的“新家”距離老家大約400米左右。現在,慈源寺寺內3座主體建筑正在軌道上緩緩移動,預計“走”完全程大約要20天。
10層大樓移30米
山東建筑工程學院工程鑒定加固研究所張鑫介紹,建筑物的整體平移技術在歐美國家應用較多。現代整體平移技術始于20世紀初,1901年美國依阿華大學科學館平移工程在當時引起了相當大的反響。這座樓至今仍在使用,已經歷了百年考驗。
在以后100多年里,許多國家都有過移位工程的成功范例。如1982年英國伯明翰的一個會計事務所被平移到了5英里外的地方。2005年,我國山東濟南一座有80年歷史的古建筑在原有的位置上向西平移17米。在2003年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里面記載,世界建筑物平移紀錄是由哥倫比亞人在1974年10月26日創(chuàng)造并保持的,那座大樓建筑物總重量7700噸,高8層,平移距離28.95米。2004年,我國廣西梧州市一座10層高,總重量1.3萬多噸的大樓被成功平移了30多米,創(chuàng)造了新的世界紀錄。
創(chuàng)造這一新世界紀錄的遼寧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院副院長盧明全向記者介紹說,平移的基本原理是將建筑物在某一水平面切斷,使其與基礎分離變成一個可搬動的“重物”。簡單地說,國內外平移時一般都是將建筑物頂起,然后置入平移設備,在新舊址間安裝行走軌道,通過施加外加動力將建筑物通過輥軸移動到新址。
盧明全說,在平移過程中,重點是要控制好推進速度,如果速度快了有可能將建筑物推倒。另外,要防止“跑偏”,即由于個別輥軸前面有一些小障礙,如一個小沙粒或者小石子,或輥軸的擺放方向問題等都會使建筑物在平移過程中偏離預定方向,跑偏就如同火車出軌一樣。
需要解決6大難題
在談到慈源寺整體遷移保護工程所面臨的技術難題時,杜啟明說主要要解決六大方面的難題。一是為節(jié)省資金,慈源寺的三座大小不一的建筑將共用一條軌道,是目前一次性平移建筑最多的工程,軌道質量好壞成為平移的關鍵;二是以往平移大多是水平移動,這次平移兩地高差3米多,經調整高差還有1.5米,是降坡移動,移動過程必須采取降坡滑動等高難度技術措施來防止建筑物自動下滑;三是移動的3座建筑始建于唐代,這是目前世界上平移年代最早的建筑,在平移過程中如何確保文物絲毫不受損傷,是技術人員面臨的又一難題;四是這次平移軌道長度450米,破古建筑平移長度的世界紀錄;五是為了調整高差,有些地方挖溝有些地方填土,因此地基必須能夠承重;六是國內古建筑平移軌道可以轉彎而建筑物一般不轉向,慈源寺坐北朝南,要到達遷移后的新址,僅軌道就要轉三次大彎,建筑物在遷移過程中,還要在軌道上轉身十幾次,建筑物大小不一,平移時建筑物有的橫著走,有的豎著行,初步估算要總共轉向十五六次才能各自到位,這些都是創(chuàng)紀錄的。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由于三座主要建筑都是土做的基礎,要讓這些建筑平移,必須有一個托盤托住它,托盤下面再做一個移動軌道,大約450米長;在千斤頂的推動下,它就緩緩順著軌道向前移動了。此次搬遷采用了“移形換位”法,具體說,就是先用鋼棍、鋼板把建筑物整體捆綁,然后把建筑物下面掏空,再用千斤頂把建筑物頂起來使其懸空,接著在下面建一個鋼筋混凝土軌道,以便實施平移。
責任編輯:林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