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6月,我國著名科學家彭加木率領一支科考隊穿越羅布泊,不幸遭遇缺油缺水的危機,彭加木同志在獨自外出尋找水源時失蹤,這一消息傳出之后,國家動用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發(fā)起了建國以來規(guī)模最大的搜尋救助行動,但
由于羅布泊條件極為惡劣,始終未能有所發(fā)現(xiàn)。當時,全國人民都心系彭加木,各種有關彭加木的消息更是廣為傳播。時隔26年之后,探險隊再次前往羅布泊尋找彭加木的遺體,不僅僅是為了解開一個謎,也不只是要征服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同時,也是在延續(xù)和尋找一種精神。
作為我國著名的科學家,彭加木曾三次前往羅布泊進行科學考察,為羅布泊的科學研究和未來開發(fā)積累了大量寶貴的第一手資料。他對羅布泊情有獨鐘的科學實踐,體現(xiàn)出那個年代的科學家熱愛祖國、不畏艱辛、身體力行、不求回報的寶貴精神品質。彭加木的這種精神,在許多年里,一直成為我國科學、文化、探險界人士對羅布泊進行不懈探尋的動力,成為一種人格源泉。在他失蹤20多年的時間里,國人對羅布泊的研究從未停步,對樓蘭古國的文化搜尋與重建也始終在繼續(xù),探險人士對羅布泊的意志征服更是不曾止歇。彭加木是一個謎,也是一種懷念,更是一個符號和精神地標。對他的尋找,完全可以看作是對一種精神的召喚,這也是此次西行探險活動最重要的意義所在。
我國的科學水平與20多年前相比,有了非同尋常的進步,但我們也不能不認識到,改革開放初期在科學界所彌漫的思想活躍、使命感強烈、不求名利的氣氛,在當今是有所失落的。在今天的科學界,存在著令人不安的急功近利、沽名釣譽的風氣,學術腐敗和論文作弊、科學家過度參與商業(yè)炒作等問題,嚴重影響了科學家的整體形象,著名科學家、中科院院士鄒承魯更是總結出科學界存在“七種不道德行為”。有鑒于此,科學院前幾年還專門出臺“院士科學道德自律準則”,以求凈化科學界的道德空氣。
要想扭轉科學界的不良風氣,首先當然是要建立起一套與時俱進的學術制度,其次要讓科學家接受公共輿論的監(jiān)督與批評,但不可忽略的是,重建科學精神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茖W研究作為人類最為卓越的精神活動之一,不可能只局限于非道德化的純粹實證,不可能不受到精神氛圍的影響和引導,不可能不從文化環(huán)境中獲取啟示和力量,因此,在科學界重建“彭加木精神”,不僅不是一種過時的噱頭,反而是時代的要求,也是公眾的深切期盼。
中國的科技創(chuàng)新正處于歷史性的重要關頭,在這個時候,人們出發(fā)尋找彭加木,整個社會重新關注彭加木,讓我們得以與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再度相逢,對此,我們應該表示感謝,我們更應該覺得幸運。(蔡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