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一年中,整個世界好像突然陷入了水深火熱:海嘯、颶風、地震、洪水、干旱……災害似乎在2005年格外眷顧人類。
2004年年底印度洋海嘯的可怕記憶并未遠去,2005年3月28日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再次發(fā)生8.5級強震;6月至11月的大西洋颶風個個赫赫有名,26場熱帶風暴中14次威力達
到颶風級,“卡特里娜”、“麗塔”和“威爾瑪”強度更是達到5級;10月,多災多難的南亞次大陸遭遇7.6級強震,造成至少8.7萬多人死亡,10萬多人受傷;還有歐洲的西班牙、葡萄牙等國遭遇數(shù)十年不遇的干旱;還有被譽為“南美洲綠寶石”的亞馬孫河流域迎來幾十年來最干燥的一年;還有泰國遭受旱澇的輪番襲擊;還有……
2005,人類面對如此天災沒有逆來順受。整個國際社會團結起來,勇敢面對地球的慍怒。人道主義援助顯示了整個國際大家庭的溫暖。但與此同時,我們是否應該反省和總結,采取措施從源頭做起,控制日益惡化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并努力將自然災害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
2005年9月2日“卡特里娜”過后的美國路易斯安那州新奧爾良市,滿目皆是被沖毀的房屋、橋梁和道路,澤國一片。 新華社發(fā)
圖為2005年9月2日,在遭受“卡特里娜”颶風襲擊的美國路易斯安那州新奧爾良市會議中心外,數(shù)千災民在遍地垃圾包圍中等待救援。
新華社發(fā)
2005年8月25日,在美國佛羅里達州,兩名居民從狂風呼嘯的迪爾菲爾德海灘跑過!翱ㄌ乩锬取庇29日在美國南部登陸。
新華社發(fā)
2005年9月1日,在新奧爾良市的“超級穹頂”體育館外,等待轉移的母親緊緊抱著自己的孩子。 新華社發(fā)
圖為2005年4月1日,在印度尼西亞的尼亞斯島上,躺在廢墟上的時鐘記錄了蘇門答臘地震發(fā)生的時間。 新華社發(fā)
2005年4月2日,在印度尼西亞遭受強烈地震災害的尼亞斯島上,孩子們等著搭上一班渡船,離開被摧毀得面目全非的家園。
新華社發(fā)
2005年10月8日,救援人員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一座在地震中倒塌的10層高樓房廢墟上搜尋幸存者。 新華社發(fā)
2005年10月25日,兩名兒童坐在巴控克什米爾地區(qū)首府穆扎法拉巴德的山上,他們的前方就是供災民們臨時居住的帳篷。 新華社發(fā)
圖為2005年10月15日,在巴控克什米爾首府穆扎法拉巴德,災民們在爭搶食品。 新華社發(fā)
2005年10月15日,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一家醫(yī)院,母親照看在地震中受傷的兒子。 新華社發(fā)
2005年10月26日,在巴西亞馬孫河流域,一匹馬正在干涸的庫魯阿伊湖湖底奔跑。 新華社發(fā)
責任編輯 張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