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是開學的日子,多少有些喜慶的氛圍,但這種喜慶卻沒在教育部顯現(xiàn)。針對八省份執(zhí)行國家助學貸款政策不力,教育部發(fā)出了“通牒”,將采取懲罰性措施。談及此事,一直致力推動這件事的教育部副部長張保慶多少有些無奈:為這事,教育部幾乎使出了所有能用的“招數(shù)”,“但這不是我們愿意看到的”
。 國家助學貸款,這項旨在幫助困難家庭大學生完成學業(yè)的政策,自2000年開始實施就受到各方的抵制,銀行給出的理由大多是“風險大、成本高”“學生還貸違約率太高”;學生給出的說法是銀行的某些強行規(guī)定和各種不公正,迫使他們選擇“后退”;而高校由于也要承擔一定風險,顯得也不夠積極;而一些地方政府對此并不認真對待,推動過程中,缺乏力度。2004年7月,有關(guān)部門充分考慮了各方利益,出臺了新的助學貸款政策。新政策規(guī)定:在校期間的貸款利息全部由財政補貼,畢業(yè)后利息全部由學生自付;國家財政和學校為貸款提供一定比例的風險補償金。即便如此,局面依然難掩尷尬。六年來,總共貸出120多億元,而按照目前高校貧困生的數(shù)量和比例,國家助學貸款每年應(yīng)該貸出的數(shù)額大概在160億元左右。 新的學年開始了,還有許多貧困學生還在眼巴巴地等著貸款。盡管教育部的“通牒”在很多人看來,讓人感到有些“無奈”。但我們還是希望這個“無奈之舉”能對推動助學貸款政策落實起到一定作用。新華社記者張宗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