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馬英九在中國國民黨第十七次黨員代表大會上發(fā)表講話。當日,中國國民黨第十七次黨員代表大會在臺北召開,新任主席馬英九和卸任主席連戰(zhàn)完成新老主席交接。
新華社
發(fā)
8月19日,連戰(zhàn)在中國國民黨第十七次黨員代表大會上發(fā)表講話。當日,中國國民黨第十七次黨員代表大會在臺北召開,新任主席馬英九和卸任主席連戰(zhàn)完成新老主席交接。
新華社發(fā)
2005年8月19日,這是一個注定要寫進國民黨黨史的日子—國民黨第十七次黨員代表大會(以下簡稱“十七全”)在臺北開幕,馬英九從卸任主席連戰(zhàn)手中接過象征黨權的黨旗,正式成為國民黨這個百年老店的新掌柜。彼時彼刻,馬英九雄姿英發(fā)。但是,他只能快樂一天,接過黨旗的一刻,意味著馬英九就此要從衣著光鮮地坐在客廳閑談風花雪月,變成系著圍裙在廚房里打理柴米油鹽。
黨務是馬英九面臨的當頭難題。眾人拾柴火焰高,國民黨要重奪“執(zhí)政權”,首先要解決好黨內團結問題。在黨主席選舉中,“王馬之爭”顯然過于刀光劍影,因此即使選舉結束,馬英九一再放低身段,但是王金平最終仍然拒絕擔任首席副主席;在國民黨“十七全”上,兩派人馬又在黨章修正案上進行了角力。如何化解與王金平、“擁王派”的心結,既考驗馬英九的肚量和協調能力,也是黨內能否團結的關鍵。
其次,改革國民黨說易行難。馬英九在就職演說中,提出了深化黨內民主、2008年前處理完黨產等七項改革設想,但是有的提議當天下午就被黨代表打了回票,例如“中常委中設基層公職人員保障名額一人”;有的真正落實起來相當棘手,例如現在國民黨每個月包括黨工薪水、退休黨工退休金和優(yōu)惠存款補助等支出,基本開銷大約要新臺幣2億元(約合5000萬元人民幣),這樣沉重的財政包袱肯定要拋掉,可是拋得不好就容易砸到“馬腳”。不清理好灶膛,柴火就旺不了。向來“溫良恭儉讓”的馬英九,現在需要的是魄力和大刀闊斧的作為。
泛藍“共主”是馬主席需要獲得的又一頭銜。在泛藍整合上,馬英九提出“先在政策、法案和選舉上充分合作,逐步整合,最后達到合并的終極目標”。新黨早就想并入國民黨,這次更讓3名黨籍“立委”退黨加入國民黨,因此在整合上問題不大,難的是親民黨。國民黨“十七全”通過取消“排宋條款”,向從國民黨出走的黨員敞開了回家的大門,但是如何化解與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的心結,強化國、親合作,推動泛藍三黨整合乃至合并,是馬英九的艱巨任務。“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只有泛藍團結,馬英九才有希望在2008年問鼎臺灣地區(qū)領導人。
黨是選舉的機器,選舉是黨機器的潤滑油。作為黨機器的首席機師,在2008年前,馬英九需要應付好今年底的縣市長“三合一”選舉、
明年的臺北和高雄市長選舉和后年的“立委”選舉。場場都是惡戰(zhàn),沒有了龐大的黨產提供經費,又不擅“組織動員”,馬英九要想成為“常勝將軍”難上加難。一貫被人稱為“政治不粘鍋”的馬英九,如果不想因為選敗而引咎辭職,就要認清政治現實,多一些人間的油煙氣,廣結善緣,積累人脈,打好選戰(zhàn)。
“馬英九時代”的國民黨會否延續(xù)連戰(zhàn)“和平之旅”確定的國共和解、攜手推動兩岸關系的路線,備受關注。與大陸方面的關系,是中國國民黨永遠難以切斷的臍帶,這就好比鹽巴,雖然在湯、菜里頭無影無形,但是少了它,百菜無味。連戰(zhàn)在卸任演說中明確叮嚀,國民黨有必要讓臺灣人民有一個不一樣的選擇,尤其在兩岸關系上,要跟民進黨不一樣。馬英九在“十七全”上表示,將延續(xù)連戰(zhàn)的兩岸政策路線,國民黨“十七全”通過的政策綱領也將胡錦濤總書記與連戰(zhàn)達成的五項共同愿景列入。
應該說,這些都為國共兩黨進一步深化和解、開展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作為黨主席的馬英九本人,需要展現更大的格局,處理好個人過于高調的“反共”、支持“法輪功”姿態(tài)與黨的路線的沖突。
在胡錦濤致電祝賀連戰(zhàn)擔任國民黨榮譽黨主席后,連戰(zhàn)回函表示,歷史長河中機遇難得,兩岸領袖人物應掌握契機,共創(chuàng)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處理兩岸關系上,馬英九需要學習連戰(zhàn)的民族情懷、政治決斷和開闊格局觀。
“改變才有希望”,這是國民黨在2004年臺灣地區(qū)領導人選舉中提出的競選口號。國民黨要從野地(在野)走回殿堂(“執(zhí)政”),需要改變;要想成為國民黨的“中興少主”,“馬主席”同樣需要改變。唯有如此,走進廚房的馬英九,才能端出一道道讓臺灣同胞、讓兩岸人民滿意的好菜。(■
陳斌華)
編輯:林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