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實習記者 王晴 發(fā)自北京
對于15日小泉的講話,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金熙德認為,這并未跳出10年前時任日本首相村山富市聲明的框架,大體上還是沿用了1995年以“歷史為鑒,和平發(fā)展”的言論,從這一點來看,日本內閣的表態(tài)并無重大突破。
新意舊態(tài)共存
盡管如此,小泉15日的講話還是呈現了兩點新意:其一,在小泉的講話中,表達了希望和中韓兩國共同協(xié)作,發(fā)展地區(qū)和平穩(wěn)定的希冀。第二,強調戰(zhàn)后的歷史,認為日本的60年和平發(fā)展的道路是在對戰(zhàn)爭的反省基礎上建立的。金熙德認為,從這兩點上看,日本當局已經開始意識到日本外交政策存在的問題,并開始對改善與中韓關系給予更多的關切。
對此,金熙德認為這是日本外交和內政雙重合力的結果。一方面,日本一直以來忽視了和亞洲鄰國的關系,小泉的“亞洲策略”使其近期在外交上連連失利,受到國際社會和日本在野黨的批評,提醒其必須重新調整和中韓兩國的關系;另一方面,日本國內眾議院選舉在即,小泉努力調整和中韓兩國的關系,希望能借此贏得更多選民的支持。
但同時,小泉的聲明同樣暴露了兩點問題。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日本研究室吳寄南認為,其一,雖然和8月2日日本眾議院通過的“戰(zhàn)后60周年決議”相比,在小泉15日聲明中引用了“侵略”、“侵略戰(zhàn)爭”字眼,但和1995年村山富市的講話相比,小泉并未提及日本的戰(zhàn)爭犯了“國策錯誤”,從這點上來看,這是小泉繼村山10年后所發(fā)表的聲明的一個局部后退。
其二,在小泉的聲明中,并未就參拜靖國神社問題表明態(tài)度,更沒有在此問題上向受到侵略的亞洲鄰國作出應有承諾,表明日本在面對歷史問題時,言論和行動之間還存在著一定差異,令人對日本能否兌現反省侵略歷史所作的承諾產生懷疑。
中日關系出現“中間狀態(tài)”
展望中日兩國關系,對于小泉今日的表態(tài)來看,金熙德認為,小泉內閣對鄰國外交將不再采取以往的一味“強硬”態(tài)勢,已經開始出現“中間狀態(tài)”,但中日兩國關系的趨勢和走向還不明顯,不具透明度。對于中國方面來說,最重要的是敦促日本信守反省侵略歷史承諾,將言論切實落到行動上。
金熙德表示,一方面,日本國內已經開始認識到了與鄰國關系的惡化使日本陷入不利狀態(tài),并考慮著手改善與中韓兩國的關系。從參拜靖國神社的問題上看,無論在日本政要內部還是民間都出現了強烈反對聲音。15日小泉未出現在參拜靖國神社的現場,究其原因主要是小泉內閣唯恐此舉導致選民分流,影響下月的眾議院大選。據民意調查顯示,41%的民眾支持他參拜靖國神社,而46%的選民認為小泉應該停止這一舉動。選民的態(tài)度是小泉不得不顧及的一個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日本右翼勢力依然猖獗,國內存在政治勢力的斗爭。15日盡管小泉并未到場,卻仍有47名政要不顧鄰國反對參拜了靖國神社。金熙德表示,從目前總體局勢看,日本還沒有充分認識到所采取的強硬外交政策的錯誤,而未來中日關系趨勢在某種程度上取決于日本政治勢力斗爭的結果。因此,盡管小泉15日的表態(tài)對兩國關系的改善來說是一個正面的信號,但是鑒于日本國內種種復雜形勢,近期對中日兩國的前景并不能太過樂觀。
但從長遠角度來說,吳寄南認為,中日兩國是一衣帶水的鄰邦,也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響的國家,兩國之間有交融的利益。兩國關系最終還將走向健康發(fā)展的道路,但是其間將會更多地呈現協(xié)調合作、摩擦競爭的局面。
責任編輯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