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中國軍事法庭庭長石美瑜等人檢驗雨花臺荒草中的被害人尸骨。(資料圖)
日本開展大規(guī)模戰(zhàn)爭前對越前永平寺僧人也進行軍事訓練。(資料圖)
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陷南京后,日本出現了戰(zhàn)爭狂熱。連日本女人也接受軍事訓練,學習開槍射擊。(資料圖)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又有新進展。記者昨天獲悉,經過十數位重量級專家的仔細評審,擴建方案的前三名浮出水面。
華南理工建筑學院奪魁
據介紹,6月26日至28日,南京規(guī)劃委員會在南京國際會議大酒店組織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概念設計國際方案征集專家評選。
評選結果第一名為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提交的4號方案,第二名為David Chipperfield
Archi?鄄tects提交的2號方案,這兩個方案得票均超過專家委員會人員半數,是相當優(yōu)秀的方案,第三名為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提交的7號方案。為確保方案評審的公平公正,南京市公證處還全程參與了評選會并對本次評選進行了公證。
獲勝方案:
造型是“一道凝重的城墻”
由于擴建后紀念館的地面整個呈狹長的船形,因此幾位設計者都不約而同地用“折斷的軍刀”這個意象來描繪自己的方案,獲得第一名的華南理工大學方案也是如此。據介紹,方案是由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先生親自領軍設計。
從遠處看,整個紀念館呈現出的景象仿佛一道凝重的城墻,非常質樸,“城墻”高20-30米,背后就是三層高的展覽廳;在“城墻”的一個終端,突然翹起,頗有點“折斷軍刀”的味道。對此,部分評委覺得其“太尖銳”了,認為需要稍加修改。
這一方案獲勝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比較大方從容,符合紀念館莊嚴肅穆的屬性,功能安排得也相對合理。從右側的入口進去,先進入的是廣場,紀念碑安排在水西門一側最西邊,參觀者進門后是“遠處碑、近處廣場”,視覺效果比較好;其他展廳則是從“尖銳處”開始分布,陳列區(qū)、交流區(qū)、文化信息中心等依次安排。最重要的是,這一方案可實現性比較強。
第二名:新館埋地下 地面開“大槽”
在評選中,英國建筑師大衛(wèi)·齊普菲爾德的方案也獲得了超過半數的選票,僅次于第一名,成為僅有的兩個“優(yōu)秀方案”之一。專家們評價為“最有創(chuàng)造性”的方案,因為建筑師將新館部分全部“埋”入了地下。
齊普菲爾德的方案很大膽:地面全部植樹,在地上開了一條深達七八米的“槽”,地面下去由淺入深,再由深及淺到地面,展覽廳均勻分布在“槽”的兩邊;在地上,只能看到舊館,看不到新館。但是,這一方案最大的難題就是過于理想主義,不太現實,難以實施,因為這種狹長的形狀不利于組織游人,此外展覽也成為問題。因此,大膽新穎的它引起了專家們最多的爭論。
總體評價:“不規(guī)則”和“大方從容”并行
排名第三的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方案,是由教授、博導王路先生完成,與第一名相同的是,它也是呈非常規(guī)整的長矩形,比較大方。事實上,由于此次是為紀念館做設計,大部分方案都是走“大方”路線,但也有部分走目前國際上比較流行的“不規(guī)則”路線,有的評委認為這類方案不夠嚴肅。
齊康院士:中標方案特色不明顯
作為江東門紀念館老館的設計者,齊老顯然不愿對新方案做過多評價,但他言語之中流露出不同看法。齊老認為,華南理工的方案做的四四方方比較規(guī)矩,沒有更多特色可言。不過,建筑造型始終要為建筑功能服務,所以齊老也不否認“這樣的方案比較容易中標”。
編輯:林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