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洛杉磯7月4日電 美國宇航局“深度撞擊”項目科學家4日說,他們初步判斷,撞擊坦普爾1號彗星彗核表面達到的效果比原先計劃的更精彩,可望給天文研究帶來大量信息。 當天上午,“深度撞擊”項目負責人里克·格蘭米爾、首席科學家邁克爾·赫恩、項目
科學家彼得·舒爾茨等,在噴氣推進實驗室的馮·卡門報告廳舉行新聞發(fā)布會,披露了“深度撞擊”的細節(jié)。 3日晚的“深度撞擊”大獲成功,科學家們一直工作到4日清晨。但他們忘記了疲憊,似乎依舊沉浸在項目成功的興奮中,他們向記者播放了“深度撞擊”探測器在撞擊前后拍攝的一連串照片剪輯成的“電影”。
格蘭米爾說,“深度撞擊”彗星探測器的飛行器,已經(jīng)向地面?zhèn)骰貜目梢姽夂图t外線等不同頻譜拍攝的高清晰度照片,其中的大量信息甚至“讓我們不知從何入手”、“足夠?qū)懸徊堪倏迫珪薄?p> 赫恩說,“深度撞擊”的撞擊器在轟向坦普爾1號的“最后旅程”中還拍攝了一些中分辨率的照片,這使他們可以在很近的距離上觀測彗核表面。其中最后一張照片是撞擊器在彗核前30公里所拍,分辨率達到4米,這令人“難以置信”。
這些照片還顯示,坦普爾1號的外形不規(guī)則而且分布著一些坑,像個坑坑洼洼的大土豆!吧疃茸矒簟痹阱绾吮砻妗稗Z”出的坑可能有50米深,不過還要更精確的分析證實。
舒爾茨透露,撞擊器轟擊坦普爾1號表面的過程實際上有兩步,第一次產(chǎn)生了較小的物質(zhì)噴發(fā),很容易被忽略,而緊接之后產(chǎn)生的另一次物質(zhì)噴發(fā)就很明顯,使彗星的亮度一下子增強了5倍。
這表明,坦普爾1號彗星的彗核表面是一層很松散的物質(zhì),而其內(nèi)部還有一層較堅硬的物質(zhì)。這符合科學家們原先對撞擊過程的最佳設想,也就是說彗核內(nèi)部很可能是“未經(jīng)觸動”的,含有太陽系初生時的原始物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