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川 現(xiàn)在的都市里,菖蒲與艾草很難見到了。小時候,在故鄉(xiāng),街邊專門有人賣昌蒲與艾草,家庭主婦上街購置節(jié)日物事,順手捎一些回來,用紅繩一系,掛在門環(huán)上或者屋檐下。端午節(jié)懸掛蒲艾原是有說項的,到后來,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或記住這說項,別人怎么做就怎么做,漸漸
成了儀式化的內容。現(xiàn)在,眼見得連儀式也不做了,不做,卻也忘不了它們,臨近端午節(jié),人們依舊在想象里,在回味中,感受到蒲艾的氣息。 蒲艾氣息有一股濃重的中草藥味。無論是味沖的菖還是苦澀的艾,它們都是先人用來殺菌、辟邪、祛病的草藥。農歷五月初五,時值初夏,南方、楚地的天氣開始炎熱,且多雨潮濕,細菌繁殖快,故民間習俗認為五月為“惡月”。插菖蒲和艾葉,可借助它們揮發(fā)氣息的藥物作用,驅逐蚊蠅,清潔空氣,消除病毒。至于有人將其解釋為象征屈原的品德馨香溢世、流芳千古的,當有牽強之意。菖蒲與艾草的氣息用來形容馨香與流芳并不妥帖,更何況,五月五日原是楚地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后來人們把這一天作為紀念屈原的日子,大約屈原自殺的日子是五月五日或距這一天很近,也就是說紀念屈原只是這一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引伸義,而非本義。在中國歷史上,屈原是一位廣受人民景仰和熱愛的詩人,這一點毫無疑義。中國民間五月五端午節(jié)包粽子、賽龍舟的習俗源于人們對屈原的紀念,這些也大體無異議。只是菖蒲與艾草用在端午節(jié),似乎更貼近楚地傳統(tǒng)節(jié)日辟邪的本義,硬往屈原或往紀念屈原上面靠,就是誤區(qū)了。
其實花與草,是象征,也是一個分水嶺;ㄏ笳髻F,草象征賤,古人說的“蘭艾同焚”也就是貴賤俱亡的意思。像屈原這樣一個積極進取的人,他本意或許喜歡蘭桂乃至更富麗堂皇的花吧,即便淪落成草也應當是芷若沉香之類的芳草。事實上,他屈原曾是一朵富貴花。屈原出身于貴族,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尊至左徒、三閭大夫,只是由于鄭袖、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來遭到群小的誣陷被楚懷王的疏遠。屈原其實是被趕出那片花地的。當然,屈原所向往的花,不外乎繼續(xù)得到楚懷王的信任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抱負。然而,他卻只能遠離心向往之的花地,淪落草叢,多少郁悶與愁苦?鑄成《離騷》與《天問》。屈原是忠君愛國的,“落草”不寇而騷,符合屈原的性格,也符合中國古代文人的特征。
說到花與草;ǹ偸囚[的,不管什么樣的花,不管開成什么顏色,不鬧就不是花。草則不然。草是靜的,路邊,墻角,樹陰,默默地生長著。以菖蒲、艾草作為儀式之一的端午節(jié),其實是四時八節(jié)中有靜氣的節(jié)日。屈原是詩人,詩人靜不下來。事實上,草的卑微與靜氣,很少有人做得到!叭送咛幾,水往低處流”,世人概莫能免。從花地到草叢,屈原最后選擇自沉,應當還有更個人的原因與理由,只不過,這些都被歷史省略不計了。草的頑強生命力卻是嬌貴的花所不能比擬,民賤為草,而正是草民令屈原的生命延續(xù)至今,在端午這一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標簽下,“風雅楚辭全都沉默無言,苦艾草長滿了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