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耽學堂祭孔 潘巖攝
著名學者張岱年季羨林為學堂題詞 學堂以復興國學為己任引起海內外廣泛關注
在北京大學西門外
的一處平房,有一個“一耽學堂”,學堂的義工———北京多家大學的博士、碩士、本科學生每天輪流奔赴中小學、大學,甚至城鄉(xiāng)各個角落,義務講授國學誦讀經(jīng)典,深受歡迎,至今已有四年半。盡管他們的風格是“做事第一,靜默為主”,但以復興國學為己任的無私精神還是引起海內外的廣泛關注。一耽學堂“總干事”、北大碩士逄飛,當初放棄找份安穩(wěn)工作和留學德國的機會,執(zhí)意投身這個民間非營利公益事業(yè),更是一時成為文化界關注的焦點。
近日,記者來到一耽學堂———北京大學西門外承澤園17號平房,專訪了一耽學堂“總干事”逄飛。在這處兩間半的簡樸平房里,墻上掛滿了儒家經(jīng)典警句,還有哲學大師張岱年為學堂題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季羨林題的“天道酬勤”以及一幅“先師孔子行教像”,里屋是一個小會議室,每周都開展講座。逄飛為之拼搏奮斗的“事業(yè)”,就是以一種非營利的公益方式義務講授國學,傳承文化,弘揚道德,建設人心,樹立正氣,他更大的想法是把學堂辦成全國連鎖公益組織。
在學校公園晨讀國學經(jīng)典
在北大未名湖畔,晨讀經(jīng)典的人面向東方站立,手執(zhí)《中庸》朗聲誦讀。
近日,隨著天氣日漸暖和,學堂又開始組織發(fā)動高校青年學生和社區(qū)公園居民游客,每日早起,在北大未名湖湖心島、清華荷塘月色、香山公園登山平臺等地方晨讀國學經(jīng)典,形成社會整體效應。昨天早晨,在北大未名湖湖心島石舫,記者看到晨讀經(jīng)典的人陸續(xù)到來,6時50分,朝陽初現(xiàn),未名湖景色如畫,他們面向東方站立,手執(zhí)《中庸》,開始朗聲誦讀,然后逐人帶讀,并且討論各自收獲,糾正句讀,個個神清氣爽,暢所欲言,直至7時50分才分別散去。這樣的晨讀每周三次集中讀,其他時間自主讀,吸引了許多人的參與。
至今,一耽學堂流動義工累計1000多人,大多是在校博士、碩士、本科生,直接受眾30萬人次,其中包括20萬人次的中小學生,5萬人次的大學生和5萬人次的社會人員。義工在中學講授古代禮樂、楚辭、老莊等等,開設約50種專題講座,并整理出了各種教輔資料。主講人多為學識精專的教授。所有的講學分文不取,即使是大學教授也不例外。
對于為何側重于從儒家、唐詩宋詞等經(jīng)典開始,逄飛說,首先是要培養(yǎng)語感,人們對母語有一種天然的親近,在熟悉語感的基礎上進入語境,這樣才有可能真正了解古人思想中活的、有彈性的東西。逄飛強調,古代的文化典章和蒙學讀物主要的是在“育人”的方面,其中也有糟粕和不合時宜的東西,但負面影響并不像以往所認為的那么大,同時,不應該把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復興變成復古,單向的教條化強力灌輸實際上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破壞,中國真正的傳統(tǒng)文化是活的、有彈性的,包括了生命的成長,要我們在實踐中去學習,在學習中去體會,體會之后不斷地落實。
用故事來講授蒙學引發(fā)興趣
2001年春天,義工開始在成府小學、清華附小、北大附中等中小學講授國學,小學傳授的內容主要是《三字經(jīng)》、《弟子規(guī)》等蒙學讀物,以及《論語》、《孟子》等中華文化重要元典和適量詩詞,盡力配合校方的規(guī)定和要求,在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上不斷深入探索,同時也通過密切的交流來試圖影響小學校方和老師的語文教育觀念。講學過程中義工非常注意穿插相關的歷史小故事,講《三字經(jīng)》的典故。曾在成府小學授課的義工鄺勇軍說,用故事把孫武生平與春秋末的社會情況聯(lián)系起來,講著作內容時則結合一些戰(zhàn)例,引起興趣。曾在魏公村小學授課的義工何東秋說,不可教訓孩子,而是需要教員用適當方法去指引。
“招賢榜”招來大批博士碩士
孩子們都比較接受這種“閑聊”式的“教學”,清華附中一名小學生就說:“我覺得《三字經(jīng)》很好,聽到很多故事和道理,我很愛學!痹S多孩子對“幼不學,老何為。玉不琢,不成器”等有了更深的理解,學堂曾對講學方式專門做過調查,小學生的認可度是95%,家長的認可度更在98%以上。
2000年北大哲學系研究生畢業(yè)之前,逄飛放棄了去德國“黑格爾檔案館”讀博士的機會。2000年12月21日,北風勁吹,迫切的逄飛在北大、清華、人大、北師大、民大、社科院研究生院等幾所大學張貼了“招賢榜”:“一耽學堂致力弘揚傳統(tǒng)文化,振奮民族精神,改良社會風氣,凈化個體心靈,普及漢語基礎,推介中文思想!闭心剂x工的條件是:問學目的端正,修學心態(tài)開放,進學次第平實,講學感情真摯!皼]想到一周時間就有30多個博士、碩士聞訊而來,根本不需要什么動員!卞田w說。
截至目前,學堂所有資金來源于社會自發(fā)自愿的個人捐助,逄飛婉拒了那些帶有強烈商業(yè)目的的企業(yè)捐贈,最初他將父母給他成家的錢投入學堂,南懷瑾也曾為學堂捐了幾千元。四年半來他沒有一分錢工資,一耽學堂的其他四個專職工作人員每月只領500元生活費。
對現(xiàn)教育制度有益補充
逄飛說,一耽學堂本意在于立足民間,面向大眾,以體制外的學堂講學方式,發(fā)揮對當今教育制度的有益補充作用。
一耽學堂定位于“文化+公益+青年”,他說,傳統(tǒng)文化是整個民族內在的生命力,能使既有的有形能量資源更大地發(fā)揮作用,但我們不能片面地和功利地對待,也就是說,傳統(tǒng)文化實際上應是基礎語文教育開展的主要背景和主要資源,在沒有歷史感的文化中培育出來的語言是沒有生長能力的;現(xiàn)在中國急需一種真正的民間公益體制,而一耽學堂以一種開放的公益方式打造一個公益舞臺,讓大家自覺進入這個平臺,學習和普及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一批真正能夠講授、繼承傳統(tǒng)文化的人,培養(yǎng)社會公眾的公益意識,這是整個時代文化建設的需要;青年具有吸收、轉化、創(chuàng)新的能力,中國要有一個真正的文化復興,必須有一個文化人的復興,不依不傍、敢做敢當、有情有義。
目標:學堂書院遍天下
學堂運行至今四年半時間,逄飛感到作為公益組織要再上一個臺階,使工作更加有聲有色,特別需要政府的認可,雖然獲得了許多人的敬佩,但唯一的一次政府認可是今年3月份獲得了“北京首屆十大志愿者(團體)”提名獎,這份榮譽證書被認真地掛在學堂顯眼的位置。
他更大的目標是“學堂書院遍天下,打造連鎖公益王國”,四半年的經(jīng)驗使他對于文化如何傳承、學習心里有了底,他希望有足夠的經(jīng)費大范圍培訓塾師,將學堂辦成全國連鎖公益組織,將一耽學堂復制到全國各地,成為從東部沿海開始,再向中西部拓展的公益王國。在這個基礎上,開展連鎖私塾活動,使授課義工免費進入社區(qū)、家庭,使國學復興更加深入民眾。目前已有20多個城市,包括廣州的熱心人士愿意跟他合作。
國學專家認為 社會應給予支持
對于這種體制外的義務講學方式,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北大中國哲學暨文化研究所所長李中華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其特征在于教學的內容不是一般性的知識,而是普及和弘揚中國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羊滌生對一耽學堂非常認可,他肯定地說,在浮躁的社會風氣之下,有一幫年輕人不講功利不計報酬,以義工的身份去傳播中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難能可貴的,社會應該給予更多的支持。體制內的教育比過去有很多改進,但還遠遠不夠,一耽學堂的做法可以說是一個非常有益的補充。這還不僅僅是簡單的復興國學的問題,中華民族要復興,首先中華文化要復興,“回溯源頭,傳承命脈”,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