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韓合拍的電視連續(xù)劇《四十而惑》近日簽約。與以往的合拍方式不同,這部劇用的全是中國演員,講的更是純粹的中國家庭故事,卻號稱一定要拍出“韓味兒”,這實在令人費解,中國電視劇為什么要拍出韓味呢?
有這樣一個笑話:一個媽生了仨女兒,老大嫁
了外國人,大家說“常事”;老二也嫁了外國人,大家說“不是不可能”;后來老三又嫁了外國人,大家哈哈一笑:“娘兒幾個本來就是外國人吧?”
笑話卻被稍做修改后堂而皇之地搬進了近期的一部電視劇。不切合實際、不關注生活,總想通過和異國情調沾邊賺取收視率,如今這樣的劇目很多。比起它們,《四十而惑》似乎更徹底:演員班底全是中國人,總導演、攝影、燈光等都是韓國人,希望如此一來,就能把中國劇拍出韓味。
這樣做可不可行?制片方說,中韓兩國家庭倫理相似———這就是把中國人拍成韓國人的理論基礎。這個前提是否成立姑且不論,關鍵是:中國人是中國人,韓國人是韓國人。離中國人最近的韓國人也吃大醬湯,離韓國人最近的中國人也吃豬肉燉粉條,完全兩碼事,自己干嗎非要變成人家?
理由很簡單:當下韓劇賣錢。若賣錢的片子是頭大肥豬,我們吃不上豬肉,好歹也要學學豬跑。什么賺錢就跟什么風,不遠千里跟到國外去,一些制片方的想法就這么“單純可愛”。這又讓人想起一個故事:魏晉時期,富人盛行吃補藥補身體,補多了藥性上來,會當街發(fā)羊癇風。后來此風漸長,吃不起藥的人也會模仿富人的樣子抽風。
其實,即使是東施效顰,敢沒病裝病當街抽風也算是一種勇氣。一些制片方大概常吃韓國燒烤,看到店里廚子是中國人,于是就勇氣十足。在他們心里,可能拍片子和開飯館就是一回事。
可要想把中國演員當韓國的使,怎么想都是件難辦的事,除非做到以下條件:找到天才演員,能克服文化談吐等障礙,演誰像誰;若這樣的演員太難找,可考慮起用朝鮮族演員;如果朝鮮族演員也湊不夠,可讓一部分韓國演員加入中國籍,權當中國演員來使,就像日本國家足球隊里的桑托斯一樣。
當然,舶來的也并非就是不好的,但吸納不等于盲從。只有根植于自己的文化,自己當好自己,才能拍出真正的好戲。(穆風)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