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王蒙,不久前在廣東中山大學就中國當代文學問題進行演講時,提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中國作家為什么偉大的不多?”然后他自己回答道:“就是因為作家自殺的太少了”。那么為什么自殺率越高就越容易出偉大作家呢?王蒙給出了兩條原因:一是“創(chuàng)新就像一條瘋狗一樣追著我們”;二是“精英意識會讓人走向
孤獨”。這兩點,都會讓
作家感到痛苦和壓力。
王蒙先生的結論,當然帶有調侃的意思。但他的兩點解釋,倒的確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近年來文學被邊緣化的一個重要原因:在“創(chuàng)新”這條“瘋狗”的追逐下、在“精英意識”的優(yōu)越感的支配下,當代文學早已失去了與時代對話的渴望,失去了把握社會歷史的能力,也失去了道德?lián)數挠職猓瑥亩彩チ俗约旱淖饑。只能靠扭動的“下半身”和叫床的呻吟聲來吸引或輕蔑或淫穢的一瞥。
出現這樣一個局面,作家自身是難辭其咎的。從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出于盡快進入“后現代”的強烈愿望,作家們就開始逐漸“躲避崇高”,退出宏大敘事退出公共領域,或高蹈或瑣屑,盡可能地寫得神秘寫得純粹,完全不屑于關注思想和社會,只顧“自己和自己玩”。結果如何呢?現在看來,不僅沒有進入“后現代”,反而回到了“原始社會”。誠如陳果在《榴蓮飄飄》中所寫的那樣:“男的追,女的跑,按到地上搞一搞,———掀起了原始社會的性高潮。”
沒有出現偉大作家,還有一個原因是王蒙沒有提到的,那就是資本力量的介入,因為資本只愿意支持那些能夠使自身增值的作品。出版社老板對那些預期的“暢銷書”,往往會不吝重金投放廣告,邀請一些“評論家”開“研討會”來為這本書說好話,讀者則通常只能被這樣引導著去購買他們炒作的書。而只要能夠盡快收回投資并獲得利潤,作品本身的品質并不是老板們最關注的。這樣一來,書店里就出現了一個很奇特的現象:一些“偽書”和一些蒼白淺薄的東西,動輒銷售數百萬冊,而那些真正有價值的作品,卻落滿了塵土,無人問津。
不過,盡管有資本力量的介入,但如果作品能夠真正和社會的核心問題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還是會受到讀者的歡迎的。去年反映國企改制的小說《那兒》引起強烈反響是一個證明。
王蒙最后一語點題:“文學不僅僅是挑戰(zhàn),又是一個和解的元素,它不僅僅在于發(fā)發(fā)牢騷,不滿和孤獨,更能讓人感覺到仁慈和愛,表達眾多美好的東西!”但我覺得這樣的“點題”仍然是先驗的。
作者:郭松民(北京市空軍指揮學院)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