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劉宗偉 說濰坊風箏,不能不提楊家埠村。這個離濰坊市不足30里、昔日寂寂無聞的小村子,這些年因為風箏和木版年畫,聲名日隆。每年濰坊國際風箏節(jié),不同膚色、操著不同口音的游客和風箏經銷商慕名而來,楊家埠村大小風箏廠生意一派紅火。
&n
bsp;“各式風箏、禮品木版年畫、布老虎、泥塑工藝品等,這些玩意兒賣得都很好,不少外地人乘旅游車或開著私家車前來購買!睏罴也汉胂轱L箏超市經理王偉容一邊打理生意一邊說。今年60歲的王偉容扎制了20多年風箏,技藝精湛,加之與楊家埠風箏扎制高手楊同科有親戚關系,因此,其扎制的風箏暢銷不衰。“這些天,不少外地人半夜開著車來敲我的店門,批發(fā)風箏,其中包括你們青島人!蓖鮽ト菡f。 豈止“弘祥”,這些天,悶聲大發(fā)風箏財的還有“永健”、“騰龍”、“勝利”、“森達”等風箏廠家。精明的楊家埠人把風箏做了細分:放飛型、觀賞型、禮品型。除讓八方游客留在濰坊參加風箏節(jié)放飛比賽外,楊家埠人還給他們準備了觀賞型和禮品型風箏,買幾個風箏帶回家置于客廳書房觀賞或饋贈親友,成了不少外地人的選擇。
小小的風箏,不僅讓楊家埠人日子過得風光滋潤,更重要的是,它將濰坊放飛在了開放、文明、現代的燦爛天空之上。風箏,已當之無愧地成為濰坊的一張名片。
“濰坊的這張名片還不完美,一些細節(jié)亟需完善。”在楊家埠,一些風箏廠家、采購商在肯定“風箏效應”的同時,憂患意識也在潛滋暗長。
“濰坊大小風箏廠家不下百家,大都是小作坊、季節(jié)性生產,而真正有規(guī)模、一年四季生產的只有寥寥幾家。”濰坊永健風箏廠總經理孫建科說,大小廠家、農閑加工戶,都打“濰坊風箏”牌子,這不利于“濰坊風箏”品牌的成長壯大。尤其讓人擔心的是,一些小廠、農戶扎制的風箏質量難以保證,稍有不慎,容易使“濰坊風箏”品牌蒙塵。
有此隱憂,2004年,永健風箏廠在楊家埠率先注冊了“永健”牌商標,并加入國家技術監(jiān)督局防偽協(xié)會。孫建科告訴記者,在楊家埠,目前正在注冊自己風箏商標的還有四、五家。
不只是品牌保護,在市場運作上,“濰坊風箏”同樣需要“添把火”。
在楊家埠,記者遇到了前來采購風箏的安徽省安慶市采購商胡新梅。胡告訴記者,此前,她主要在浙江義烏、山東臨沂小商品批發(fā)市場上采購濰坊風箏,這兩處市場,均有極具規(guī)模的風箏批發(fā)網點。
“其實,浙江義烏、山東臨沂小商品市場所銷的風箏,90%來自濰坊。特別是義烏,小商品批發(fā)市場蜚聲海外,借助這個平臺,濰坊風箏出口到了日、韓、美、法等國家,身價自然是數十倍的增長。”孫建科說。
孫建科稱,隨著社會進步,風箏的保健功能和宣傳效應正在釋放,其消費的群體也由傳統(tǒng)的孩子變成了老人、商務人士。約上幾個老友買幾個風箏到戶外放飛健身、郊游,不少老年人開始熱衷這種休閑方式;而將宣傳產品的內容設計在風箏上,然后到廣場上放飛,惹得路人紛紛駐足觀望,這一宣傳方式投入少、效果好,正為越來越多的企業(yè)所采用。
“風箏的文化內涵、商機還有很多,眼下,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大的市場載體。濰坊何時能有自己高檔次、專業(yè)化的風箏市場?”一些風箏廠家、采購商不約而同地發(f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