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兵簡政”是每個政體追求的目標。以最少的政府機構和官員,產生最大的行政效率,是公共管理的理想狀態(tài)?墒,實際上政府規(guī)模變動的基本趨勢卻是在不斷擴張,古今中外概莫如此。于是,減人增效成了一個經久不衰的公共管理話題。剛剛結束的兩會上,又有人提出此議。不少媒體跟進報道,說中國的官民比
例已達1比26,即一個官員要26個百姓養(yǎng)活。
中國的“官”多,這是許多人的印象。中國的“官”到底多到什么程度?這是需要搞清楚的問題。近年來,媒體上對官員過剩,百姓負擔過重的現(xiàn)象議論很多。主要說法有兩個:一是通過縱向的歷史比較,認為官員規(guī)模過大,社會不堪重負;二是通過橫向的國際比較,認為中國官民比例奇高。有人甚至做過這樣的統(tǒng)計,漢朝時官民比大致為1:8000,唐朝時為1:3000,清朝時為1:1000.指出中國官民比例嚴重失衡的另一重要論據(jù),是援引國外資料。還有一些學者以西方是“小政府、大社會”為據(jù),論證中國政府規(guī)模過大。這些說法雖迎合了人們的一般印象與感覺,但卻與事實不符。
在這里,有三個問題需要澄清。
分清“干部”和“官”的區(qū)別。目前,包括1:26在內的“官民比”,因概念不清,實際上是錯誤的。因傳統(tǒng)習慣,在我國把財政供養(yǎng)人員統(tǒng)稱為“干部”。2001年,我國各類“干部”共有3600多萬,約占全國人口3%,全部勞動人口的6%.而“干部”當中,各級政府公務員、黨派和社會團體專職干部,即一般所說“黨政干部”不到1000萬人,其余屬于“專業(yè)技術干部”,教師在其中占了很大部分。黨政干部占全國人口比例約為0.85%.準確地說,中國的官民比大約為1:100.
不要把“勞動者”與“管理者”對立起來,F(xiàn)在流行的說法是多少老百姓“養(yǎng)”一個“官”!肮佟笔巧鐣墓芾碚撸瑫r也是勞動者,是從事管理勞動的勞動者。在現(xiàn)代社會人們應當能夠接受這樣的觀念了。說多少百姓“養(yǎng)”一個“官”,給人以官員不勞而獲的印象,似有不妥。進一步講,隨著社會發(fā)展,人類從事直接物質生產勞動的人口比例一直呈下降趨勢,而同時管理活動在經濟社會運行和創(chuàng)造財富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斷上升,相應地從事社會管理人員的比例也在上升。這種官升民降的“剪刀差”趨向,反映了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和社會管理重要性上升的雙重趨勢。用歷史上的官民比與今天相比,實在沒有什么意義。
中國的官民比在世界上并不高。不少人一講西方國家總是脫口而出“小政府、大社會”。這是個來自西方的說法,卻不見得是事實。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無論從政府財政支出在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還是吃政府財政飯的人口比例,恐怕都談不上“小政府、大社會”。美國政府雇員和從政府領取工資的人數(shù)約為近2000萬,約為總人口的7.3%,遠高于我國的3%.法國僅政府公務員就高達400萬,約占總人口的7%,官民比高于我國近10倍。一些發(fā)展中國家的官民比一般也大大高于我國,如阿根廷的政府官員占總人口比例達4.72%.從世界普遍情況看,一般經濟發(fā)展程度和社會福利水平越高的國家,官民比也越高。根據(jù)我國的研究,中國的官民比要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所以,不存在中國官員比例奇高的問題。
在澄清相關問題,搞清事實之后,我們能否得出無須“精兵簡政”的結論呢?也不盡然。既然社會形成了“官”多的印象,自然有其道理。那么,應當如何精簡機構,減少人員,提高效率,這些則是需要進一步深入探究的問題。而在此之前,有必要糾正一些錯誤概念,搞清一些基本事實,防止被一些錯誤的、似是而非的觀念誤導?茖W認識要來自事實。
作者:中國社科院政治學所研究員、副所長房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