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歷史教科書編撰會送審的《新歷史教科書》嚴重歪曲歷史。關于與中國之間的歷次戰(zhàn)爭,按該教科書的描述儼然全部是中國的責任,特別注重煽動對中國的仇恨;該書中充滿了對他國的優(yōu)越感、本國中心史觀和亞洲支配觀,其所有對外侵略都不被稱作“侵略”,隱瞞對他國的加害事實,卻大書特書日本的損失,將自己打扮成
了受害者;同時,為戰(zhàn)犯鳴冤叫屈,鼓吹侵略有理、侵略有功、侵略“造!眮喼。(據(jù)3月25日《新京報》)
2001年,日本就曾有人利用修改教科書的機會篡改歷史。從新教科書透露出來的內(nèi)容來看,其對歷史真相的歪曲可謂變本加厲。這一事件,引起全世界、特別是亞洲國家有正義感人們的普遍憤慨和強烈抗議。我國國內(nèi)各大網(wǎng)站上,網(wǎng)民們義憤填膺,表示強烈反對。25日媒體披露,我國外交部正對此事進行具體了解核實,并及時做出反應。據(jù)悉,在韓國人倡議下,一些曾受日本侵略的國家準備聯(lián)手將教科書問題提交國際會議。對付這樣的事件,政治、外交、學術等手段的確都是不可缺少的。采取一切可采取的手段,理直氣壯地要求日本按事實真相修訂教科書,是我們的權(quán)利。而在采取這些手段的同時,筆者認為,我們更應重視從文化層面予以對抗——面臨歷史被歪曲、道義被掩蓋,文化是最好、最強的對抗。
我之所以這么認為,是因為這首先是一個文化問題,用文化的方式解決,針對性更強,效果也會更佳。日本某些人如此歪曲歷史、美化侵略,也許背后確實包藏禍心,是在為復活軍國主義作思想準備。但就目前而言,這并不等同于軍事的侵略、政權(quán)的顛覆、經(jīng)濟的掠奪等。其這種做法,是為了在下一代人中間培養(yǎng)起一種扭曲的“大和民族精神”,換言之,這可視作是一種欠缺理性和良知的日本式的“民族主義”教育!懊褡逯髁x在本質(zhì)上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引自英國學者約翰·普拉蒙納所著《兩種類型的民族主義》),確實,雖然人們明知某些
“民族主義”是不理性的、欠缺良知的,但往往也只能予以史實的駁辯和道義的指責,希望他們能夠良心發(fā)現(xiàn)和理性回歸。
要消除日本新歷史教科書中所宣揚的這類惡劣的“民族主義”的負面影響,采取文化手段是不二法門——要通過建立強大的文化氛圍,讓這類歪曲史實、違背道義的歪理邪說無容身之地。譬如,我們應該致力于創(chuàng)作出《辛德勒名單》、《喪鐘為誰而鳴》、《戰(zhàn)爭與和平》那樣影響廣泛的影視、文學作品,要將《拉貝日記》這樣的書籍作為青少年案頭的必備;我們應該像歐洲人紀念諾曼底登陸一樣,隆重紀念抗戰(zhàn)過程中的標志性事件,讓其成為全人類、特別是亞洲共同的節(jié)日,成為世界人民、特別是亞洲人民反對法西斯主義的一次盛會。我們應致力于建立一種文化氛圍,讓法西斯主義受到經(jīng)常的譴責,沒有抬頭的機會。
筆者認為,應該說,在從文化層面著手,筑起國人意識中的“文化堤防”,以讓國人勿忘國恥、警惕侵略方面,多年來我們做的并不夠。今年是抗戰(zhàn)勝利60周年,但我們至今仍然沒有一部真正的反映中華民族那段空前災難深重歷史的史詩性、全景式作品。甚至,我們也很難看到一份抗戰(zhàn)中為國捐軀的烈士們的完整名單。另外,保存下來的戰(zhàn)爭遺跡也不夠多,祭掃場所往往也不盡理想。因而,人們對那一段歷史,雖然只過了60年,但經(jīng)常感覺“看”不到了,也觸摸不著了,以至往往有“追思無地”之憾。
對待那段歷史,對待那段傷痛,有時甚至還會出現(xiàn)不協(xié)調(diào)之音。如,2002年一部以南京大屠殺為歷史背景的電影《五月八月》,就曾被某些商家炒作成“第一部揭露中國女性被奸殺的南京大屠殺電影”。筆者認為,在某種意義上,這是比遭受大屠殺本身,更讓人深感恥辱的事件。
是的,我們曾經(jīng)受到的傷害,必須嵌入我們民族的文化記憶,必須把反對侵略成為一種強勢的文化力量。這樣,才能有效預防、抵抗他人對歷史的歪曲。
作者:郭之純
編輯:林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