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小兵張嘎》的熱播,使“嘎子”、“白洋淀”再一次成為焦點。而“嘎子”的原型———河北省安新縣趙北口鎮(zhèn)趙莊子村的趙波同志也隨之受到人們的關(guān)注。 “嘎子”曾有4個名字
按河北冀中的口語,誰家孩子能被鄉(xiāng)親們冠以“嘎子”的名號,就
標示這個小家伙聰明、機靈、反應快、點子多,雖有時淘氣一些,但肯定是人見人愛的“團隊領(lǐng)袖”! “戰(zhàn)爭年代我有4個名:趙張海,兒時老人起的;趙波,入黨后組織起的;黑小子,當偵察員破衣爛衫,臉也臟兮兮的,但自己人都知道那是我打鬼子叫得響的大名;還有一個叫孫繼祥,因為孫莊子有個漢奸叫孫繼德,一旦碰到敵人盤問姓名,我順口就說是‘孫繼祥,孫莊子的’,常常輕易就混過敵人的盤查。”
機緣成就“小兵張嘎”
趙波說:“要不是有電影小說,我嘎子不就是個普普通通的嘎小子嗎?”誠如嘎子所言,嘎子就是那個嘎子!但又不盡然,畢竟,太多的機緣成就了這個舉國聞名的“小兵張嘎”。
1937年夏天的一個上午,十來歲的趙波去縣城賣魚,見一先生模樣的人向他走來,問他能否搭船,嘎子欣然應允。這就是受黨組織派遣來此工作、日后大名鼎鼎的荷花淀派大作家孫犁與趙波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作家徐光耀是河北雄縣人,自小參加革命,聰明機智,戰(zhàn)功卓著。在下放保定農(nóng)場勞動期間,他經(jīng)李永鴻的介紹認識了趙波,在炕頭上聽趙波講起了身世:兒時淘氣,上樹掏鳥蛋;與大孩子打架,吃了虧去堵人家的煙囪;參加革命后,利用打漁、打獵的本領(lǐng)消滅敵人,端炮樓、打日本的包運船隊……炕頭上,作家與英雄之間“親密接觸”達半年之久,并結(jié)下深厚友情。
1961年,徐光耀的中篇小說《小兵張嘎》在《河北文學》上發(fā)表;1963年,《小兵張嘎》被北京電影制片廠搬上銀幕,其拍攝外景是徐光耀、崔嵬讓趙波選定的家鄉(xiāng)的一處景致,影片一上映即風靡全國。時至今日,已被社會各界公認為中國電影史上的“世紀經(jīng)典”,影響、教育了幾代人。王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