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不值得投入時間? ●值不值得投入金錢?
我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念的本科,大四那年秋天決定申請讀研究生。對本科學生而言,這個學期是大學生涯中最忙碌的日子。紐約華爾街的大公司在這三個月里面試和招聘應屆畢業(yè)生;大多數(shù)學校的研究生報名也在12月底至1月上旬。同學們奔波于課堂、宿舍
和職業(yè)中心之間,為功課而廢寢忘食;在周而復始,一輪接一輪的面試中拼殺,渴望得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我在那幾個月間,上了7節(jié)課,拿到一份硅谷科技顧問公司的聘書,申請4家大學的研究院,得到兩家錄取。
美國每年有數(shù)十萬學生入讀兩種類型的研究生院。職業(yè)型的(如工商管理、法律、新聞)和研究型的(如工程、自然社會科學)。第一類十分看重工作經(jīng)驗,我申請的是第二類,專業(yè)是工程運籌學。在美國,申請研究生學院不稱作“考研”,因為雖然有考試,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有時候甚至是非強制性的(Optional)。申請的大學生沒有“一考定終身”的壓迫感,但是選拔的過程卻是冗長而艱巨,很能考驗一個人的耐心、毅力和組織能力。
我開始著手準備的時間比較晚,10月才收集各學校的資料。申請學生遞交的材料包括指定考試成績,大學本科學習成績,二至三封教授推薦信入學考試是GRE(美國研究生入學考試),它每年在全美各地有多次考試機會。在美國讀本科的學生都知道,幾乎所有學科的考試成績只占科目總成績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找老師寫推薦信是比較微妙的一環(huán)。推薦信的目的是通過別人來加深對學生的了解。一方面需要對自己了解并且評價較高的老師,另一方面最好能和自己申請的專業(yè)有關。我從大四開始,即在系里的一位教授指導下,展開自己的課題研究(Research Project),為期一年。這段經(jīng)歷不僅使我了解在研究院里如何做研究,更可以和教授作一對一的深入探討。他給我寫了一封推薦信。另外兩封分別是應用數(shù)學系的教授(我曾上過他的課)和公共衛(wèi)生學院的一位科學家(曾幫她做過一年的研究)給我寫的。
在所有需要準備的申請資料中最費時間的要屬一篇1000字上下的個人自述(Personal Statement)。在美國,進入大學本科和進入研究生院是有相當大區(qū)別的。前者被人們認為是教育路途上的“必經(jīng)點”,后者則不然。美國大學本科所采用的是涵蓋面較廣的文理結合的通科教育,而它的研究生教育則完全集中在所選定的專業(yè),它的目的性很強。這是個雙向選擇,學院既希望得到最聰明的學生,同時也希望學生對此專業(yè)真正感興趣。在做這篇文章的同時,它在無形中也幫助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思考:這個專業(yè)是否符合自己的興趣,是否符合將來想要選擇的職業(yè),所需要投入的時間和金錢值不值得。
從考試、聯(lián)系老師寫推薦信,到撰寫文章介紹自己,過程相當冗長。透過十幾頁的申請表,學校能夠比較全面地了解一個學生各方面的能力。但是這個選拔制度并非絕對公平,也存在問題。比如說,因為缺乏經(jīng)費,或是為了增加學校收入,學院會在相似條件的學生當中,招收有經(jīng)濟來源的學生。再者,在選拔的過程當中,如何達到種族平等、男女平等,這是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中不斷引發(fā)熱烈爭論的話題。美國的研究生學院教育的主要目的,一是為各行業(yè)提供拔尖人才,二是為大學繼續(xù)培養(yǎng)教學和研究人才;谶@兩點,它努力吸引最出色的學生就讀。對學生自己而言,并非每一個攀登象牙塔的人都知道自己為什么要攀登,知道自己喜歡做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作者:曾萬丹
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運籌工程系碩士)
特約編輯:張慶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