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zhí)煳?
邁入2005年的不到一個月時間里,已經有12名上市公司高管“落馬”,如果再算上2004年底已經率先“入列”的閩東電力董事長翁小巧、伊利股份董事長鄭俊懷等人,這一輪“清污風暴”所及的“隊伍”,已經蔚為大觀。
而觀察這些集中爆發(fā)的案件,一個共同的特點是,公司的違規(guī)經營和其高
管的違法行為,不但已經長期存在,有些甚至早已進入監(jiān)管部門的視線,卻又遲遲沒有披露和懲罰。因此,此次“清污風暴”看似一次由監(jiān)管部門發(fā)起和主導的法律風暴,實際上卻是一次由中央政府主導的行政風暴。相信大部分人從中讀出的信息都是:中央要對股市“動真格的”了。
因此,與其分析預測這一輪風暴究竟會對股市波動產生何種影響,不如以更多的精力,關注這一輪行政風暴能在多大程度上沉淀為嚴格而又常態(tài)的監(jiān)管機制,而這種機制又能在多大程度上促進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轉變和完善,逐步理順長期扭曲的市場關系。
“清污風暴”所涉及的上市公司,大多與國有資產或地方政府之間,有著各種錯綜復雜的關系。如國有控股、產權交易、國企MBO等等。而恰恰由于這些復雜因素的存在,使這些公司雖然已經上市,卻遲遲未能按照上市公司應有的邏輯從事經營并受到監(jiān)管。譬如國有控股公司與其母公司之間的關聯(lián)交易,乃至母公司抽空上市公司資金,屢屢因所謂“國有資產”和“公共利益”的名義而被默許。而以違背上市公司基本規(guī)則為途徑的各種MBO,也因為有“國企改制”的大旗而涂上了正當性的油彩。在這樣的背景下,監(jiān)管部門雖然面對的是上市公司,但其實際的監(jiān)管過程,卻變成了與各種部門利益及行政意志的艱難較量,所謂“監(jiān)管不力”也就毫不足奇。也正是在這樣的經驗基礎上,人們從這次“風暴”中首先嗅到的是政府整頓股市的意志,而非監(jiān)管部門的突然覺悟。
借助行政力量建立法律規(guī)范、優(yōu)化市場秩序,也是可行的途徑。但此次風暴能不能達到這一目的,卻還存有不小的懸念。觀察近期落馬高管,大多以貪污、受賄、侵吞國有資產而獲罪,對那些沒有明顯個人利益的違規(guī)違法行為,卻鮮有觸及,以至使這次行動更像一次習見的“反腐風暴”,而非市場秩序治理的風暴。而此前不久,國家有關部門對三家同為國有控股,而又相互存在直接競爭關系的同類上市公司,進行了高管的“輪崗”安排,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應出,政府部門在強調規(guī)范市場、加強監(jiān)管的同時,對上市公司的獨立法人地位及股東的意志和權利,尚并沒有給予足夠的尊重。國家級公司尚且如此,各級政府對上市公司的直接介入和控制,就更難以杜絕。此次因為有更高行政權力作后盾,監(jiān)管部門出手凌厲、毫不留情。而若風暴過后,各級行政部門的意志依然介入甚至控制上市公司,則監(jiān)管部門勢必再次面臨與行政意志的沖突和較量。本當依照制度規(guī)則進行的監(jiān)管行為,就在一定程度上演化成了不同部門和級別之間的協(xié)調、談判,本該剛性的監(jiān)管制度必然變形。而制度一旦變形,就可能給各種勢力留下空子。此次風暴清理出的各種違法行為,大部分都是在之前監(jiān)管不力的局面下,與各種力量和旗號攪和在一起渾水摸魚而做成的。
責任編輯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