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涂涂
2004中國主流報紙十大流行語又出籠了。根據(jù)媒體的判詞,這樣十個流行的語詞,“為我們重現(xiàn)了逐漸遠去的2004年。”而長期從事流行語態(tài)監(jiān)測跟蹤的北京語言大學史艷嵐博士更是表示,“在這里,我們試圖尋找一個靠近真實中國的視角!(1月13日《中國青年報》)
一般而言,作為一個指數(shù)
,流行語的確能夠反映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樣態(tài)。這種從“繁”到“簡”的過程,既是社會生活的直接提煉,也是媒體觀點的一種間接提煉。這一點,從這些流行語產(chǎn)生過程就可以看出來。據(jù)介紹,這些語詞是從14家主流報紙200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全部語料中,進行動態(tài)加工分析得出的。
可見,這些語詞至少代表了“主流媒體”較長時段的關(guān)注熱點,屬于另外一種“真實”;但這樣真實的語詞是否反映了“真實中國”,恐怕沒有那么簡單。
十個語詞真實地擺放在我們面前,它在提供一種信息的同時,也在不斷強化我們的認識,強化得久了,竟或成為一種語言的霸權(quán),要主宰我們的認識了。
以剛剛過去的2004來說,其豐富性其實是無法納入一個特定的、統(tǒng)一的、固化的框框的。選擇了“這一個”,就意味著放棄了更多的“別個”。這樣的選擇無疑是輕松的,但其后產(chǎn)生的后果卻往往是選擇者沒有預料到的。在一個越來越講究多元化的世界里,目光僅僅拘泥于高度抽象的幾個語詞,與其說是一種簡單化,毋寧說是一種誤讀和誤導。
什么是真實的中國?豐富的、駁雜的、不加修剪的,甚至是額頭冒汗、葉面滾珠的細密和繁雜。如果僅僅為了敘述的方便,或者追求某種宣傳效果,硬是要總結(jié)出什么“十大”、“八大”語詞的話,很可能有些本末倒置了。當人們將目光集中到這些被選擇出來的熱點上時,遮蔽實際上已經(jīng)形成。
從傳播的視角看,語詞的遮蔽就意味著不平等的形成。說什么還是不說什么,本身就會晃動敏感的社會秋千,而社會秋千任何輕微的震蕩,都有可能動搖人們的感性理性認知。2004年,拆遷的聲浪遍及大江南北,關(guān)于拆遷引發(fā)的諸多問題已經(jīng)成為社會的公害,可是,在流行語中,我們找不到這個變得日益敏感的語詞;貧富差距,也在主流媒體普遍的追逐財富的沖動中,如同漠視底層一樣,被遠遠地擱置到一邊了;還有民工討薪,當城市化像饕餮一樣一寸寸吞沒了農(nóng)民的土地,卻刻薄地不肯容納農(nóng)民的身影……
社會生活的豐富性不僅體現(xiàn)在物質(zhì)的充裕上,同樣應(yīng)該體現(xiàn)在精神文化領(lǐng)域的豐富多元上,而且,這種豐富性、多元化往往更為流傳久遠,真正影響人的意識甚至一時的社會風氣。每一個看似干巴的語詞背后,往往拖著一個長長的社會的影子。語詞對于文明的建設(shè)“功莫大焉”。
可是,當我們社會的流行語詞更多地匯聚到“高尚人群”的“高尚口味”時,對于底層社會的消解實際上已經(jīng)開始了,進入精神層面的流行語,正在逐漸消解著我們這個社會的價值取向。
從這個意義上講,十大流行語反映的其實是媒體的、精英的和虛擬的中國,而不是大眾的、文化的乃至真實的中國。
編輯 張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