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金錢奉為上帝,有人把金錢視如草芥;有人為錢財鋌而走險,有人面對金錢誘惑不為所動……古往今來,金錢作為特殊商品給我們的生產(chǎn)生活帶來便利,也釀成了無數(shù)悲劇。前不久,觀看了反映愛國華僑陳嘉庚生平的電視節(jié)目,不禁為陳嘉庚先生對金錢的態(tài)度所震撼。
1904年,陳嘉庚的父親在新加坡的企業(yè)破產(chǎn)
,抑郁成疾不幸去世,欠債20多萬元。新加坡的法律規(guī)定:“父債子免還”。但以信譽為重的陳嘉庚卻立志還清欠款。經(jīng)過4年的艱苦奮斗,企業(yè)有了一些盈利,他不顧親友的反對,連本帶息還清了父親所欠的債務。當時有人說他“傻”,但他說:“中國人取信于世界,決不能把臉丟在外國人面前!”在陳嘉庚看來,信譽比金錢更寶貴、民族尊嚴比金錢更寶貴。陳嘉庚之所以在商界大有成就,是與他重人格、重國格分不開的。
“財自我辛苦得來,亦當由我慷慨捐去”,陳嘉庚認為,“金錢如肥料,散播才有用”。一個人要致富很難,致富后把大部分錢都捐出去就更難。讓我們看一看陳嘉庚的賬單:捐資辦學和為辦學支付的銀行利息占他總支出的92%;捐贈其他公益事業(yè)、還債及傭金等占總支出的6%;家庭費用僅占總支出的2%。新中國成立后,他依然盡己所能傾資辦學,并把所有的遺產(chǎn)留給家鄉(xiāng)的教育事業(yè)。有人作過統(tǒng)計,陳嘉庚一生中僅花在辦教育方面的錢就超過一億美元。正如著名人士黃炎培所說:“發(fā)了財又肯全拿出來辦教育的人,只有陳先生。”
“應該用的錢千萬百萬都不要吝惜;不該用的錢,一分也不能浪費。”這是陳嘉庚花錢的原則。對公益事業(yè),他慷慨解囊、無私奉獻;對生活,他卻節(jié)衣縮食、艱苦樸素。1930年,受經(jīng)濟危機的影響,陳嘉庚的企業(yè)虧損,有人勸他停止匯給學校校費,以維持營業(yè)。陳嘉庚斬釘截鐵地表示:“不,我的企業(yè)可以收盤,學校絕不能關門!辈猿职丛瓉淼臉藴蕝R錢。他一生中拿出巨資贊助公益事業(yè),自己卻極為儉樸,房間里只有一張老床,一頂用了十多年、補了好幾個補丁的蚊帳,一個半新不舊的書桌,一對沙發(fā),一只凳子,兩只陳舊的皮箱。
對待金錢的態(tài)度是一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具體體現(xiàn)。在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當然要講收益,講利潤,也應該鼓勵人們通過誠實勞動富起來,這沒有問題。但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對商人來說,應該誠實守信,絕不能干坑蒙拐騙的事情;對于握有一定權力的人來說,必須廉潔自律,絕不能拿人民賦予的權力作交易;對于公民來說,應該奉公守法,絕不能干損害他人的事情。金錢之中見境界,金錢之中見品格。陳嘉庚說:“對于輕金錢,重義務,誠信果毅,疾惡好善,愛鄉(xiāng)愛國諸點,尤所服膺向往,而自愧未能達其一,深愿與國人共勉之也!标惣胃_對待金錢的態(tài)度值得我們學習和深思。林秀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