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shù)大學生在入學之前已經(jīng)吹滅了18根生日蠟燭,踏入校門不僅是成為大學生的標志,更是長大成人的標志。
“成年”意味著要扛起“社會責任”這副擔子。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建設,不能忽視“增強社會責任感”這個重要內(nèi)容。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是我們父輩那一代大學生的普遍精神風貌。而這些年來,
面對各種社會現(xiàn)實,閉目塞聽的逃避者、視而不見的旁觀者多了,“以天下為己任”的思考者卻少了。有一部分大學生竟然從沒聽說過“艾滋孤兒”這個詞,對艾滋病這樣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缺乏足夠的敏感。
我們清華的校訓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在我的理解里,“載物”的一個重要含義就是要有開闊的視野和豁達的胸懷,有深厚的社會責任意識。班主任在班會上經(jīng)常對我們說,要知道培養(yǎng)一個清華學生有多不容易,要清楚社會對我們投入有多大,期望有多高,因此我們一定要戒絕“小氣”,即任何時候都不能想著逃避責任或避重就輕,要勇于擔當,充分準備回報社會、報效祖國。
培養(yǎng)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人才,是清華大學的教育精神,昔有馬約翰老先生的名言“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今有“我們的事業(yè)在中國”的召喚。這種精神一以貫之,是一項寶貴的傳統(tǒng):
1979年,化學化工系77屆2班全體同學提出了“從我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的口號,極大地鼓舞了那個年代青年大學生發(fā)奮學習、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他們還擬定了11條“從我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的具體措施作為全班行為要求,這些措施中有“認真學好政治課”,也有“排隊買東西不夾塞”,可見當年的嚴謹務實。
25年后,化工系二年級高分子3班組織了一場名為“與李昌平面對面———貧困的制度因素”的講座。一位研究生在水木清華BBS上寫道:“這是一次不同凡響、十分難得的講座,一次真正關注弱勢群體、喚起良心的講座,一次激蕩青春理想和追求公平公正的講座!备叻肿3班的同學還在講座上分發(fā)了倡議書,收到了各專業(yè)學生的響應。
正如倡議書中所寫:“讓我們共同關注現(xiàn)實中國,共同思考!我們是有責任感的一代大學生!”(作者:許晶
系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本科生)
特約編輯:張慶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