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在高校中,絕大多數(shù)校領導都是從教學講壇走到領導崗位的,之后也仍然繼續(xù)兼任教授、教師或者學科帶頭人。這似乎是十分正常和普遍的現(xiàn)象。然而,伍新堯、潘甜美等省政協(xié)委員認為,這種現(xiàn)象帶來
許多弊端,尤其是影響到領導集中精力抓主要工作,并在校內造成多方面不公平。因此。他們提出《關于高校領導不應承擔原來專業(yè)的教授或教師責任的建議》的提案。近日,省教育廳在提案答復中說,將改革高校領導選拔機制,進一步明確校領導干部的定位問題,減少黨政管理干部的選拔與學科重點人才培養(yǎng)的矛盾。
高校領導需要全力投入 兩邊工作難都理想
委員指出,廣東要建設成“文化大省”,高等教育事業(yè)實現(xiàn)了跨越式發(fā)展,任務十分艱巨。每一間高校都面臨著如何適應廣東的兩個文明建設、推進教育體制的改革、把學校辦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型大學、培養(yǎng)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提高教育質量、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等許多艱巨任務,大量的問題需要深入調查,許多課題需要研究。所有這些工作都要高校的領導集中全力去學習、進行研究、付諸實踐和認真總結。
目前我省高等學校的校級領導人員中,大部分原來所從事的專業(yè)都不是管理專業(yè)或教育學專業(yè)。因此,對于原來只是從事教育工作和科學研究的校領導來說,有責任提高自己全面素質,要成為一個高水平的教育家,而且十分需要創(chuàng)新精神和獻身精神。而要求他們同時要在兩個或以上的不同學科上都能做好工作,顯然是不切合實際的。最終的結果一定是在某個方面不理想,甚至在兩個方面都不理想,對事業(yè)造成損失。
校領導任教授弊端多多 對其他教授不公平
委員們還認為,除以上原因以外,校領導繼續(xù)承擔原來專業(yè)的教授責任時,會帶來許多不利的后果,特別是對師生都不公平:作為校領導的教授,因工作關系接觸上層各個部門的領導機會多,因而有更多更快的信息,也因較好的關系而更加方便獲得各種科研基金;在國內發(fā)表論文和獲取其他一些成果等方面,都比其他的教授存在不公平的基礎;
校領導如果又是某個專業(yè)的現(xiàn)職教授,在進行本校的學科規(guī)劃、撥款、重點學科建設、重點實驗室建設等許多方面,難于防止出現(xiàn)有意或無意的偏見,不容易達到公平、科學;
作為校領導的教授繼續(xù)在原來的科室承擔日常工作,會增加學校各級領導治校的難度,對有關院系的工作會有不正常的干擾,相關院系領導人難于獨立自主地思想和工作;
再則,對于擔任校領導的教授,業(yè)績考核難于落實,在師生中變成一個特殊階層,不利于樹立良好的榜樣。
因此,委員們建議,原來是教授的同志在擔任校級領導期間,不作為教授承擔科研基金負責人,不招收研究生,不安排本科教學任務;但可以舉辦講演、講座,作為學校素質教育的內容;在擔任領導職務期間,可以保留原來的職稱,在不擔任領導職務時即恢復其原來職稱的全部責任和相關考核;在擔任校級領導職務期間,不受理申報晉升原來的專業(yè)職稱。另外,我省教育行政部門,應安排每一位校領導每年有1-2個月的教育和管理專業(yè)的學習培訓機會。
高校領導的定位應更加明確 應盡可能減少人才培養(yǎng)矛盾
11月初,省教育廳對該提案作出認真的答復,認為委員們分析了高校領導“雙肩挑”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一些建議。
近幾年,省教育廳已經注意到這些問題,并采取相應的措施,但是,由于高校領導崗位及其管理工作的特殊性,校領導“雙肩挑”是個普遍的現(xiàn)象,由此出現(xiàn)的問題也是必然的。省教育廳分析說,的確有不少高校的領導是學科帶頭人,有一定的學術地位和影響,這種現(xiàn)象提高了高校的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帶動學校專業(yè)建議水平的提高。但是,如果他們過多地投入學科專業(yè)教學與研究,的確會影響履行校領導的職責。今后,省教育廳將認真貫徹執(zhí)行《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改革校領導選拔機制,進一步明確高校領導干部的定位問題。盡可能減少黨政管理干部的選拔與學科重點人才培養(yǎng)的矛盾。
省教育廳認為,高校領導應該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管理上,但對于校領導能不能申報原來專業(yè)職稱的問題,國家沒有明確規(guī)定,有待進一步研究和探索。
對委員關于“雙肩挑”的校領導只作為校級領導者身份接受考評的建議,省教育廳覺得很切合實際。目前,除了現(xiàn)行的年度考核、屆中、屆滿述職、民主測評、向職代會述職等方式對領導干部進行考核外,如何建立更科學的考核機制,有關部門一直在探索之中,他們希望委員們就如何提高對高校領導干部考核的實效性提出建議。
另外,我省將加大培訓高校領導的力度。這一工作已經列入省委的干部培訓規(guī)劃,每年都輸送高校領導到省委黨校、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國外專題研討班學習培訓。
(記者 林亞茗 實習生 黃曉雯 通訊員 劉國賢)
特約編輯:張慶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