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至少有一些社會新聞的真實性值得懷疑,而長此以往,媒體的公信力恐怕就要大打折扣了
歲末年初,國內(nèi)多家傳媒對過去一年的假新聞進行“盤點”,并分別評選出了“2002年度十大假新聞”。其中,《女記者與“狼”共穴61天》因“影響較大”而名列前茅。這條假新聞最先刊載于2002年1月下半月的《家庭》
雜志,據(jù)原文稱,山西省城某黨報女記者吳麗,因?qū)懪u報道而遭到一老板的忌恨,被劫持、拐賣至陜北農(nóng)村。最終,一位善良、懂法的農(nóng)民通知了太原那邊,吳麗才在與“狼”共舞61天后神奇獲救。
此則新聞刊出后,迅即被國內(nèi)10余家媒體轉(zhuǎn)載,并在網(wǎng)絡上引起了強烈反響。然而這條假新聞提到的“山西省城某黨報”無疑是個“致命傷”,《山西日報》、《太原日報》兩家黨報經(jīng)過調(diào)查后確認,這條看上去有鼻子有眼的新聞,純屬憑空杜撰的假新聞!都彝ァ冯s志社隨后就此公開道歉,并解聘了該文的責任編輯。
什么樣的新聞最容易造假?據(jù)我推測造假者心理,就是像《女記者與“狼”共穴61天》這類社會生活類新聞最容易造假。無非是給當事人取個名字(通常還會煞有介事地宣稱這是“化名”),再給當事人安排一個籍貫、年齡、職業(yè),長相、興趣,編造一個聳人聽聞的故事,比如兇殺、色情、婚外戀、同性戀、網(wǎng)戀、忠貞、背叛、復仇、報恩……曲折離奇、跌宕起伏、變幻莫測。不妨搞個深度報道,請某位子虛烏有的專家、學者談談對此事的態(tài)度和意見,請當?shù)厝罕娬務剬Υ耸碌姆磻涂捶。或者還可以搞個跟蹤報道,隨便說說這事兒最后是怎么解決的,還可以對這事兒進行認真的“剖析”和嚴肅的“思考”等等。
時政類新聞不容易造假,因為它具有較強的政策性和敏感性,造假者要冒相當?shù)恼物L險;制造科技類的假新聞,非一般人所能為,起碼要對某個專門領(lǐng)域有所了解,或者知道幾個專業(yè)名詞;財經(jīng)、體育、娛樂類假新聞也不少,卻常常紙里包不住火,過不了多長時間就會真相大白。相比之下,社會新聞在造假方面則有很多獨特“優(yōu)勢”:一是更有市場,越奇特的社會新聞往往越容易被讀者關(guān)注,適合人們在茶余飯后評頭品足。二是真?zhèn)坞y辨,只要在關(guān)鍵的時間、地點、人物上含糊其詞,往往就讓人無從辨別,死無對證。如果《女記者與“狼”共穴61天》的作者沒有指明吳麗是“山西省城某黨報女記者”,而是含糊其辭地說她是“山西某報記者”,這條假新聞也許就會蒙混過關(guān)。三是風險較小,由于這類社會假新聞不涉及政策性問題,也不大會造成直接的個人傷害,即使露了餡,造假者也大多不會承擔什么責任、受到什么處罰。
因此我想,以后各位在看社會新聞時,不妨留意一下,哪些新聞中所說的人和事是完全可以杜撰的,而且是查無對證的。不能說這樣的新聞都是假的,至少有相當一部分的真實性值得懷疑。當然了,這樣的社會生活類假新聞也并非不值一看,權(quán)當它是一篇小說好了,小說都是虛構(gòu)的,不也廣受歡迎嗎?只是如此下去,新聞媒體的公信力恐怕就要大打折扣了。(晏揚)